看得見的高考分水嶺,看不見的大學人生路

看見與被看見----我們的思想,還要被高考“禁錮”多少年?

中午朋友問我“高考了,你沒有什么感想嗎?”

“我說沒有什么感想”,細數來我已經考完18年了。

自己真的沒有想這件事,只是在思考我的下一篇文章。

下午,自己微信的群里不約而同的討論起高考的話題。

很多人說了身邊人的例子,從農村走出來的同學回到家鄉聚會,發現通過高考的同學生活水平明顯要高,而沒上大學的很多都在家鄉重復著父輩的生活。

的確,幾乎所有人都會發現這樣的身邊事。

仿佛,高考真的是中國人改變命運的大機遇。于是,多少年來,還在持續著高考喜怒哀樂的青春,一方是怒放的喜樂年華,另一方是落寞的悲愁時光。高考如同矗立在成功路上的石門,走過去的人充滿了希望,被阻攔的人要么重頭再闖,要么接受無法改變的境況,重復自己父輩的生活,不敢想象理想,每天思慮如何維持自己的生計。

看不見與不被看見----人生的改變,是自身的學習與創新的思想!

看似高考帶來的人生改變,其實大多數人沒有看到高考背后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讓人不同的不是“大學”,而是大學的生活。

一室摯友的交往

四年求學知識的海洋

開闊的思想與夢想

源于興趣的實踐

也許我說的并不全面,我覺得讓一個人改變命運的,正是這些經歷與努力。高考失敗,我們能否去盡可能擁有這樣的一場經歷呢?

的確與大學相比,自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去擁有這樣的經歷。但是知識越來越廉價,世界越來越透明。我們可以改變的比想象的多。

社會與個人,誰先發生改變----改變者與不變者持著相同的理由

家長都認為上大學才有出路,孩子認為上不了大學就沒有出路。所以,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沒有自信,沒有嘗試新生活的勇氣,當然也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行為。

家長對成績的渴望,也讓考不上大學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人生處處是學問,可是很多孩子忘記了學習的感受,只是學習的奴隸。

一個閉環,禁錮了我們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唯考試論下的家長,造就了唯考試論的孩子,也就只會呈現唯考試論宿命的社會現象。

有人說社會環境就這樣,不是我們個人可以改變的。

想改變,只需要我們開始。至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改變自己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幾歲學英語,不是幾歲鋼琴八級。真正的起跑線是覺醒的父母,是不焦慮、不恐懼、不攀比的父母和家庭。學校的老師浮躁、我們自己浮躁、社會浮躁,孩子是習得性無助。從我們自己做起,做些改變,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關注孩子的名次。培養孩子自己的生命力。

當父母用焦慮、對未來的恐懼來思考孩子的問題,之會產生浮躁而且功利的想法。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生命到底為了什么?如果我們現在是孩子,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愛?現實的壓力,讓我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社會,于是不改變。

社會是什么呢?社會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改變一個,改變兩個,改變的人多了,社會也就改變了。

所以,到底是社會改變了,人才改變,還是人改變了,社會就改變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