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不愿旅游,總感受是在受罪。似乎是應了那句話“上車睡覺、下車照相”,總覺得不是個美事,雖然也可以看到很多美景,從心里講,不是很喜歡。但小友的一番話讓我改變了觀點,她說:無論做什么,只要用心做,就會有別樣的體會和認識。
于是,這個周日,我用了一天的時間,到天壇,去體會皇帝祭天的圣地。
我從北門進的,因為想先看看祈年殿。走上臺階,不由肅然起敬,古代建筑的魅力,讓我深深感動。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征天。
這座大殿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而且雕花分別是龍、鳳、云。這個臺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筑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后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筑,連接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臺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征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
我看完祈年殿,走出祈年門,沿丹陛橋到皇穹宇、圜丘壇,圜丘壇又稱祭天臺、拜天臺、祭臺,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采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墻,象征著天圓地方。
看完以后,又回頭,真正由南向北,走御道,進祈年殿,這時的心境真的不一樣,歷代皇帝祈禱五谷豐登,都要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神農,這都是為了什么呢?在一步步朝上走的時候,想這個建筑所有的數字都離不開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360天等等,其實都是因為古代農耕經濟的直接因素是天氣的變化,豐年、歉年對全國的生產生活都產生極大的影響,皇帝做為萬民的主子,必須用這種形式來表示他的威望和統治能力,讓萬民信服,在他的統治下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以維護統治。至于到底能不能實現愿望,恐怕就要看這個皇帝人品好不好了。
又想,這個“年”字,就是一個人舉一束禾苗的象形字,再一次證明了當時農耕經濟對統治階級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皇上得祭天,得讓上天保佑。就是這樣一個形式,來體現皇權政治。
身在現在,不由感慨發展之變化,之空前,真是這樣,我們現在來看天壇,應該想什么,每個人會不一樣,但我會想,這是一個歷史的見證,民主與科學推動了發展,發展是必然的規律。
我坐在有著500年歷史的老樹旁,想,這五百年,它們看見了什么?歷史不會忘記,它們都是見證,忽地一陣大風從殿前吹過,只三五分鐘,想,別是我這想法讓皇上們發現了吧……
在改換了心情以后去游,你真得會不一樣,有時會有和建筑、樹木等等交流了心境的體會,在這個空間里,你是你心靈的主人。
走東門,要出去了,看見兩位老人,花白的頭發,微佝僂的背,蹣跚的步子,但他們的手卻緊緊相握,慢慢走著,臉上菊花般的皺紋里洋溢的是快樂的笑容,我幸運,看見這樣幸福的老人,他們詮釋了生命和愛情的意義,他們的生命和愛情天壇會給他們作證,真的,我這樣想,這種感動讓我相信人間真愛,珍惜你所擁有的,讓生命之花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