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每月月初,你制定了大量的計劃,安排合理,但在月末時,你會很沮喪的發現,你根本做不完?
你一直希望做好某件事,可是卻總也開始不了?
你回到家,很希望陪陪孩子,但你已經累得要死,而且總在想著工作的事情,根本沒法陪好孩子?
也許你缺乏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每個人都有24小時,但不同的精力狀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最近一段時間,我覺察到自己寫作精力不足,之前寫“為什么一張駕照考了3年,背后的原因想不到的虐心”從晚上11點50開始寫,沒寫多久又上床睡覺了,然后又睡得不踏實,因為日更寫作沒完成,于是又3點多迷迷糊糊的起來,盡力讓自己清醒,寫到6點左右基本搞定了,然后吃完早飯,本來想閱讀,結果腦子不清醒看不下去,于是又睡覺睡到中午12點多,可能是那天考試完拿到駕照太興奮了。
但是接下來的幾天,我發現自己寫作沒有了以前那樣一氣呵成的感覺了,只要打開電腦word文檔就開寫,即使中間卡殼了,也會絞盡腦汁寫完再睡覺。最近寫作沒寫完就犯困,于是往床上一趟,閉著眼睛越睡越想睡,我以為是自己睡眠不足,但是看了有關精力管理的信息后,我發現自己需要補充的不是體力,因為腦力活動者疲倦了,體力休息沒用,需要外出散步,放松等換個腦子。
精力管理金字塔分為四部分:體能、情感、思維、意志
這意味著
1.精力由四個部分構成,越底層的越基礎
2.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精力
體能—情緒:身體不好的時候,心情也不好
情緒—思維:情緒不佳的時候,做判斷容易失誤
思維—意志力:很多強大的意志力,其實是強大的思考能力
全情投入=體能充沛+情感鏈接+思維清晰+意志堅定
了解了精力管理金字塔,那么為什么我最狀態不佳呢?有哪些原因導致?
1.以前有一個比較好的習慣是每天幾乎都會喝1.5升以上的水,這幾個月發現自己不怎么愛喝水了,研究表明,當缺水時,人們會易怒、疲憊和難以集中注意力。我想缺水是其一。而每天喝1.5—2升水(250毫升的被子6—8杯),可以讓人變得敏銳。
2.以前培養的“每天三件事”計劃習慣,可以規劃自己第二天的事情,然而近來沒怎么規劃,所以第二天做事的時候還要做思考選擇題,做A事情還是先做B事情,結果導致了精力分散。
如果提前一天做好決定會省下很多思維精力。因為規律化地生活,自動化地執行,這將替你省下許多決策精力
比如奧巴馬經常將日程行為常規化,一般只穿藍色和黑色西裝,每天早上按照固定的習慣去健身,瀏覽簡報......這樣,他不用耗費太多的經歷就能完成許多事情,可以留出更多的思維精力做決策。
所以我需要重新培養自己做計劃的習慣,每天規劃最重要的三件事做起來。
3.休息不得體,腦力活動后需要的是思維的放松,而我選擇的是睡覺這種補充體力的方式,以后可以嘗試去外面走一走換個環境。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管理自己的精力呢?
30到60分鐘休息一次,覺察自己的精力狀態聽歌冥想15分鐘,身體掃描做仰臥起坐30個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的規劃,避免第二天的選擇消耗精力重要的事情之前建立儀式感? 簡單且重復去做飯后散步,每天固定跑步樹立一個目標促使自己行動。
到底哪種方法更適合你呢?這就需要你自己行動起來一個一個去實踐了,哪個適合你就用哪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