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豆豆叫獸
偶然間,想起一個育兒趣事。
記得家里寶寶剛剛學會說話,咿咿呀呀會蹦跶幾個字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有事沒事去問他一些問題。正兒八經地去“征詢”一下這位家庭成員的意見。倒不是為了體現“家庭民主”,更多的只是為了讓孩子多多開口罷了。
但一段時間下來,我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每當被問到“好不好”,我們得到的回復大多是“好”。
每當被問到“要不要”,我們得到的回復大多是“不要”。
例如:
問:“寶寶,我們下午去公園好不好?”答: “好!”
問:“寶寶,你下午要不要去公園玩?”答: “不要!”
這真的只是巧合嗎?我沉下心來分析,覺得這其中還隱含了一個大大的道理。小朋友雖不一定完全明白每個問題,然而單單將“好不好”與“要不要”拿來對比一番。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小朋友在接收到信息時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在問“好不好”的時候,大人的姿態顯然更低一些,征詢和請求的意味更濃。孩子答應“好”的概率更高,是因為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刻被放大了。
然而,在面對“要不要”一類問題的時候,孩子眼中的大人拿出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孩子淪為是被施舍、被給予的對象。孩子回答“不要”的概率則變得更高,或許是在證明,他們通過自己也有能力得到或者做到,不需要你們大人的“施舍”。
所以,我們需要舉一反三,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道理。就溝通這件事本身來說,雙方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將“征詢”的意思轉變為“要求”和“命令”。即便是三歲小孩,也會產生與生俱來的“抗拒”,從而回復你“不要”,何況是成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