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小到大,我都是以“怕”為驅動而前進的一個人。
從我懂事起,父親就教育我社會是弱肉強勢的叢林,人生就是不進則退的過程。
這種理念讓我對未來有一種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感。
焦慮感自童年時就伴隨著我。
小時候,我拼命學習,不敢有絲毫的松懈;戀愛時,我害怕失去對方,拼命有各種手段驗證對方是不是真的愛我;到結婚的年齡,害怕錯失相愛多年的戀人,我放棄了寶貴的出國任教的機會……
然而,我得到我想要的生活了嗎?
我得到安全感和幸福了嗎?
很遺憾,雖然我已經很努力了,結果卻總是事與愿違。
讀書時,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但高考那天卻發揮失常,只考了個普普通通的二本院校。
在戀愛關系中,因為太看重對方,所以就抓得很緊,各種試探和爭吵讓彼此都覺得筋疲力竭。
在婚姻關系中,因為太想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甚至為了維持婚姻放棄了寶貴的自我成長的機會,但結果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包括離婚時對孩子撫養權的爭奪,當時在害怕失去孩子的巨大恐懼的脅迫下,我動用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去爭取,結果卻還是換來了慘淡的結局。
回首這些年,這些挫敗的經歷,讓我對未來更加有種不確定和安全感。
我似乎陷入了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02
我接觸到《與神對話》這本書,是一鳴老師的推薦。
那時,我剛在簡書提交了簽約申請,心情很焦慮。
一鳴老師安慰我說,人要學會調順自己的內心,要讓她安定、平和。太焦慮太恐懼,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這是宇宙的規律。
他又講了他自己的經歷。
有一段時間,他的寫作進入了瓶頸期,文字沒有突破,讀者數也原地踏步。這種狀況讓他特別焦慮,結果文章越寫越沒感覺。
后來,他嘗試不再把自己逼得那么緊,也不再看重數據的反饋,只是靜下心來,寫自己內心想寫的文字,反而很自然地就走出了瓶頸期。
還有他的一個以出書為夢想的朋友。
那位朋友給多家出版社投稿,都被拒絕了。接二連三的打擊,使這位朋友徹底放棄了出書的打算。終于,他不再去想出書這件事,只是靜心寫作。沒想到,兩年后,一位編輯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主動聯系他,就這樣,他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被結集出版了。
接著,一鳴又給我發了一張截圖,截圖上是《與神對話》這本書里摘取的句子:
你的生活要“平步青云”,首先你要想清楚那種生活是什么樣的,想想你要成為什么人,要做什么事,要擁有什么東西。要經常想,直到你已經考慮得非常清楚。等你想得非常清楚之后,別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不要去想其他的可能性。
把所有的否定性思維拋出你的精神結構之外,去除所有的悲觀主義,消除所有的懷疑,拒絕所有的怕,訓練你的頭腦,讓它能夠抓住原初的創造性思維。
正是這句話讓我下決心買回這本書來細細研讀。
因為他太符合我當時的心境——我總是一遇上事,就先想到最壞的結果,各種不好的可能性,雖然一直也在努力,內心卻是抱著一種必死無疑的悲壯在掙扎。
我想,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是這樣。
為什么我們越想要的東西,就越得不到?
《與神對話》給出了答案:
怕是收縮、封閉、攫取、跑開、隱藏、獨吞、傷害的能量。
愛是擴張、開放、贈送、停留、敞開、分享、治療的能量。
所有人類的思維、話語或舉動要么基于怕,要么基于愛。這一點你們別無選擇,因為除此以外沒有什么好選的了。但至于選怕還是選愛,你們可以自由決定。
第一定律是,你能夠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你能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能夠擁有任何你想擁有的東西。第二定律是,你會吸引你怕的東西。
因為情緒是吸引力。情緒是移動的能量。思維是純粹的能量。
如果你認為你情緒低落,諸事不順,萬念俱灰,你就換種思維。如果你認為世界是個糟糕的地方,充滿了負面的事件,你就換種思維。如果你認為你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而且似乎也沒有辦法恢復原狀,你就換種思維。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當我們在祈禱“老天啊,快給我我想要的”的時候,其實內心正承受著巨大的匱乏和焦慮。根據心理學上的“吸引力法則”,這種匱乏的負面情緒會吸引同樣負面的體驗。
日復一日的負面能量的匯集,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就好比,假如你每天早上醒來,都給自己一個負面暗示:“我一定已經得癌癥了”,那么時間久了,你很可能會真的得癌癥。
所以,當你再感到無助的時候,請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一定可以的”,“情況一直在向好的狀況改變”;不要用匱乏的心理向上天祈求,而是要發自內心的感恩所擁有的一切。
03
《與神對話》其實是一本非常有爭議的書。
喜歡他的人,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贊他是“值得用一生去等待的書”,而批判他的人,則稱之為“與魔鬼對話的書”。
作者本身的經歷就非常傳奇,他從事過多種職業,經歷過四次婚姻失敗,車禍幾乎殞命,年過四十靠撿易拉罐維生。
自1992年,他開始寫作《與神對話》一書。在書里,他聲稱自己是受到神的召喚,如實記錄自己與神對話的內容。1995年《與神對話》出版后,作者享譽全球。
在這本書里,作者借由神的口,講述了自己對宗教、哲學、人生、愛情、事業、金錢和性等多方面問題的思索。其理論在融合了中國的儒釋道和西方的基督教、心理學、現代科學之后,加入自己的一些顛覆性觀點,形成了一套新的哲學體系。
書里有很多觀點是非常唯心主義的,這也是這本書被詬病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覺得這本書太神道了。
不過,就我個人感受來說,我愿意對一切未知保持一種開放接受的態度(誰又能證明唯物主義一定是正確的呢?)。尤其是,當這種觀念對我本人有積極平和的促進作用時。
不過,假如作者不是以神的口吻來表述觀點,而是坦率用第一人稱來闡述自己的所學所感,可能讀者讀起來會覺得更加順暢自然。
書里面有趣的句子和觀點有不少,但讓我覺得最受益的一點就是,我明白了:由恐懼而誘發的行為只會招來更大的恐懼——得不到想要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內心的煉獄將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由愛和相信做驅動的行為才是平和積極的,能真正改變命運的。
許多靈修的書講求冥想,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通過冥想去除不好的雜念,讓焦慮的心得到舒緩。
當你的心變得平和、堅定、自信,那么你的人生也會變得開闊、順遂、充滿陽光。
心靈的成長永無止境。
寫下此文,給靈魂做個小結,也分享給有緣的你。
作者奇奇,大學老師,專欄作家。憑個人努力逆襲的寒門女子。失過戀,失過婚,歷過坎坷,經過滄桑。絕對的理想主義者。想了解我更多,歡迎你關注我,讀讀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