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你還在相信是過去影響和決定了你的現在嗎?)
真的要感謝上一篇筆記發布之后,很多朋友的喜歡和鼓勵,這讓我也不敢拖下去,繼續細細體會本書。
《第二夜 ? ? 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
這一章,是青年與哲人的第二次長談。在了解到幸福的關鍵在于如何看待過去,如何利用已經被給予的一切之后,青年左思右想,還是覺得疑惑重重,獲得幸福真的只需要改變自己的勇氣而已嗎?人根本就不可能忘記過去,那些沒完沒了的煩惱,該如何去看待?在這一章,哲人把人與人的關系徹底解剖給青年看。
1.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你注定要與他人發生聯系,所有煩惱皆來自于此。
青年感覺不喜歡自己,哲人分析說他對自己如此討厭,是自我評價降低的表現。至于其原因,恐怕是因為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為了這個目的,成了自閉孤僻的樣子。希望變成別人那樣開朗熱情,害怕與他人接觸,不開始新的友情,都是緣于這種恐懼。
阿德勒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這是根本無法辦到的。實際上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及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的受傷,也會傷害別人。
不可能不受傷?難道不是有那種無私的愛、溫暖的友情等等之類的感情嗎?但再仔細想想,對愛抱有的期望常常得不到滿足,來自父母以愛的名義的指責和呵斥,朋友的背叛,愛人相處中的不斷遷就和互相傷害,或者只是簡單的遺忘……這真是有無限的煩惱啊!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有首廣為流傳的詩: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份。
如果海浪沖掉了一塊巖石,歐洲就減少,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這個世界里,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個人要生存下去都需要與他人發生聯系,使用他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即使在你最意識不到的細小的地方,也有社會分工與合作,也需要直接或者間接仰賴他人。
某種意義上說,只有他人才能證明你的存在。人不可能獨自存在,也就必然要面對人際關系。每個人都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任何煩惱都會有他人的因素,不管是來自內心的煩惱還是外在世界的煩惱,都有其他人的影響。
孤獨或者任何的情緒,其實都來自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想想看,唯有從人群中孤立,或者感覺不被需要、被遺忘,才會產生孤獨的感覺。
你逃避不了與他人的聯系,所有煩惱都與人際關系有關。認清這一點,有助于客觀現實地看待面對的問題,深刻地理解苦惱的根源,最終面對和設法解決這些問題。
2. 適度的自卑感讓人進取,自卑情結卻是過低的自我價值評價。
阿德勒有本書《超越自卑》,可說是他的代表作。書中他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自卑感本身不是一件壞事。感覺到自己存在不足,需要努力獲得進步,不斷完善自己,以期達到理想狀態,這種心理是人們普遍具有的,因此而產生的自卑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和動力。但是過于強烈的自卑感就會產生變成一種自卑情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完全缺乏進步的勇氣。
自卑感是比較產生的。實際上,這主要在于如何看待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并且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我們的很多判斷是一種自我價值判斷,究竟是優等還是劣等,其實是一種價值的轉換和與他人的比較。個子矮、眼睛小、沒有高學歷,這不過是存在的客觀事實,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是我們的主觀解釋把它判斷成好或者不好,繼而產生相應的情緒。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一個主觀性的解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是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關鍵看你如何看待自我價值。
自卑感形成的價值判斷,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也就是說,價值問題最終可以追溯到人際關系上。可以想象,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他人存在,那么你所仰賴的與他人交換的貨幣或者其他東西也就不存在價值。
那些看上去特別自負的人,總是表現出一種優越感,其實也是一種自卑情結的體現。這類人表現的好像很優秀,把自己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勢當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自己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他們反復強調這種優越感,更多時候是為了掩飾強烈的自卑情結,也是為了讓別人不得不承認他們處在更優越的位置上。
還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弱勢當成武器,試圖控制人際關系。比如說,一個只能依賴訴說苦惱求得同情的人,當你出主意希望他有所改變,他卻用一句話打發了你:像你們這種人,怎么可能理解我的苦呢?你若不認同,你若不無限度地幫助他,便是沒有同情心。
對,很多時候,往往是求取同情的一方,控制了你和他的關系。
3.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爭,是與自己比較的進步,不要在人際關系中爭奪勝負。
你有多關注自己?你會在照鏡子時發現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斑點,總是覺得腰粗腿胖肩膀太圓,頭發總是理不順?有個殘酷的事實,你對他人遠沒有想象的重要,真的并沒有那么多人注意到你的斑點,你的腿,甚至記不得你穿過的衣服,換過的發型。你尷尬了一整天的搭配不當,可能根本就沒人理會。
只有你關注自己,不斷地比較你與他人的差距。過高估計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恐怕是人類的通病。
阿德勒對人生進程的觀點很有意思。他認為,人生是同一個平面,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雖然速度不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個平面上。每個人只要和自己相比,不斷的往前邁進就可以了。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于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它的價值在于不斷地鼓勵我們超越自我。
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系,絕不是一種競爭關系。也就是說,你無需通過與他人競爭來證明自己,也不必因為承認錯誤,就認為自己失敗了。只有當你不把他人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失敗,才會有可能獲得幸福。
想想看,你和別人有時發生爭執,是不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對方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下,你覺得必須要讓他承認錯誤。這就陷入了人際關系圈套,步入權力之爭,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你們爭論的核心從觀點變成了價值評價,從到底一個主張是不是正確變成了你是錯誤的,所以我必須要獲勝這種勝負之爭。你有正確的判斷,不必通過他人承認錯誤來證明。
看看現在很多用站隊代替理性思考的對罵,無謂的爭執,根本不是對錯的問題。這樣的爭論,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4. 認清必須要面對的三個人生課題,不能用人生謊言來回避。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怕麻煩別人怕被麻煩,為自己是不是個自私的人或者是不善交往的人苦惱,說到底,也是想回避被別人不喜歡的風險吧。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明確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有自立和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支持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這兩種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這些目標都可以通過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
阿德勒認為,正確認識人際關系要處理好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三個課題的復雜程度和可能產生的沖突程度都是層層遞進的。
相對來講,工作上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雖然免不了利益之爭,辦公室政治,但主要還是在一個特定環境下的特定關系,有著相對容易把握的邊界和規則。
而交友關系,就有了一定的復雜性。是不是談得來,相處的模式能否愉快,在什么樣的階段遇上什么樣的朋友,都有不同。朋友帶來支持和溫暖的同時,同樣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人需要朋友,但也不是必須的——這一點可能讓人難以接受,但看看村上春樹的小說那些自得其樂的人,想一想生活里有些人就是喜歡一個人待著,只要他們自己內心接受,依然可以平靜快樂地生活,并不影響擁有幸福。
最難的就是愛的課題,這包含戀愛關系和親子關系。戀愛關系,還可以選擇。讓人深感痛苦的,大概就是試圖支配對方的那種戀愛關系,這往往是基于不信任的想法,是沒有辦法和諧生活在一起的。什么是那種和諧的狀態呢?感覺到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是把對方當作平等的人。
而親子關系,就是非常頑固的鎖鏈連接起來的關系,也是無法選擇和不能逃避的。這一課題最容易造成深層次的傷害,也最難以處理。但無論出現什么樣的問題,都不能回避。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必須直面問題。
阿德勒特別提醒我們要警惕人生謊言。哪些是人生謊言呢?就是用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比如把責任轉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他人或者環境來回避,或者把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定權交給其他人,而不去想是你自己決定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必須要自己承擔責任和后果。
又要回到開始的那句話,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正是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阿德勒說,人是能夠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我們具備這種勇氣和力量。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