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課間做操,幾次三番,發現部分同學不能夠專心做操,而是玩樂參半,甚至停止做操,左顧右盼……覺得對他們實施教育,開設了一節“習慣”與“責任”的班會課。我把講稿整理如下:
浮華喧囂的環境下,專一往往體現為一種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專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業的路途上,至少能擁有內心真正的平靜,享受實現人生價值的快樂,即便仍然可能面臨失敗。要想培養專一的精神必須有一個專一的態度和一顆對自己負責的心。
梁啟超說:“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對于學生的教育,我一直堅持培養良好生活態度即是走向成功的途徑。但是面對現在這一棒子孩子,我想先舉例子再來說具體內容。
先說吃飯。
成績好的學生在吃飯的時候都是很緊張的,他們拿到飯之后狼吞虎咽在吃飯,心無旁騖,吃完飯之后就立馬到了班里,趕快拿著書來進行學習,這是他們對于學習的一種緊迫。再來看學習較差的學生,他們把吃飯當成一種消遣,吃飯的時候要么就是說話玩兒了,要么就是幾個人坐在一塊講故事,或者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甚至吃飯姿勢都不對。吃完飯之后也不是立馬奔到班級里面學習,而是三三兩兩聚在一塊兒聊天兒,說話,買零食,在小賣鋪一待就是半個多小時。全沒有一點兒學習的味道。
再來說課間操。
好多學生,他們在做課間操的時候是傾盡力量的,他們一抬手一投足都是用心用力,即使自己的哪個動作忘記了,也會在下一個動作酣暢淋漓的把它補出來。然后再看學習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做操的時候,根本就是停滯狀態的,有的人捂著肚子,有的人擼著頭發,有的人扯著衣襟站在那里,老是覺著自己是天底下最柔弱的,覺著自己是那個病態的林黛玉,殊不知你在做操的時候那種狀態則反映了你學習的一個狀態。
最后說聽課。
有的同學在聽課的時候,因為想要破解一個知識或者某一個知識點,對他來說是有強大的吸引力的,不弄明白,不弄清楚不罷休,所以他們在聽課的時候兩只眼睛是炯炯有神的,看著老師的。生怕哪個字是聽不到或者聽不完浪費了自己這一節課的時間,有的時候就覺得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再看另一半,他們對課堂的一種認知是這節課,只要不被老師發現,我可以玩兒,我可以偷偷摸摸在下面去看雜書,我可以偷著玩手機,我可以偷偷的睡覺,甚至有明目張膽的趴在那,一瞬一上午也睡一下午的同學比比皆是,那么他們對于上課的這種態度則是能避免學習一會兒就避免學一會兒,所以學習成績當然是上不去,反而是越睡越差越差,越不想學,越不想學越差,這是學習好與學習壞的兩種的學習態度導致他們學習成績的一個差異。
所以,歸根結底,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態度決定學習態度,生活態度更決定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倘若一個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不夠投入不夠認真,不夠聚精會神,那么一切都不會成功。
良好的生活態度是一個人的成功的基礎,而責任心則是成功的推動力。
記得看過一個電視專題片,侯耀文談起自已的父親侯寶林大師對他的影響,一段文-革期間的往事。侯老先生當時由于受到沖擊,被分配掃廁所。但他毫無怨言,整日樂呵呵的將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逢人還主動招呼,一點不因掃廁所感覺低人一等或不好意思。侯耀文當時不理解,就問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回答他“既然分配我掃廁所,那么這就是我的新工作,我就必須要做,還要做的比別人都好”。這種寵辱不驚的精神,一直銘記于侯耀文的內心。這個故事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工作做的好壞,最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有沒有責任感,是否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責任。
人的一生必須承擔著各種各樣的責任,社會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責任,對于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要勇于承擔,放棄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時,就等于放棄了生活,也將被生活所拋棄。責任可以使人堅強,責任可以發揮自己的潛力、能力。
歌德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所以,責任可以改變對待學習的態度,而對待學習的態度,決定你的學習成績。
最后,我想認真的對我的學生說,無論做什么事情,請你一定要專一,要養車專一認真的習慣。把培養這種習慣當成自己的做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