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問題換成“男人可以不用上班嗎” 看看你心里的答案是否改變就知道自己是不是雙重標準。
加了性別對象的問題往往是在詢問兩性的社會角色問題。
如果你是真誠的兩性平等者,你應該就清楚,女性(權)主義追求不僅僅是女性的重得與男性一致的社會權力,而且同樣把男性從刻板的社會角色中解放出來,沒有人天生帶有固定的秉性。靜態,被動,溫柔不是女性的專屬,陽剛,進攻也不是男人的專屬。每個人的性格表達不會被這些刻板印象所壓抑,多樣的自由的平等的性別角色下不存在男的應該如何,女的應該如何。
那么“女人是否可以不用工作”的問題則可以變“人是否可以不用上班”,這時則是考慮人和人,人和社會關系的本質問題 -- 如果我們定義的工作是指上班,是社會性的,在開放環境下的,一種勞動。家庭則是封閉的非社會性的。
在現代社會,工作/上班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更是一種社會的參與方式,以及人與人的交互途徑。通過工作上班,你成為了這個社會的參與者,你獲得了一種標簽,這個標簽則是你之后社交 -- 人與人交往的通信證。現代社會,人的交往往往是基于標簽的。這份標簽是你社會地位/階級的證明,也是你進入某種場合的通行證,你唯有進入某種場合,你才能和其他擁有對應標簽的人交往,你才有社交活動。
不工作/上班 -- 純粹的家庭主婦/夫,在家庭這樣的封閉環境下,缺乏社會標簽,就是缺乏社會參與,同樣缺乏社會交往。由另一個伴侶帶入社交場景,盡管有了參與,但更多的是旁觀的方式,沒有交互。
這種社會標簽同樣是自我認知的重要鏡子。你如何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如何在社會表達自己,都離不開職業的規劃-- 不管是商業還是學術上的職業。
因此質疑女性上班的必要性就是在質疑女人的社會參與 -- 作為一個獨立的,有意識的,自主的個體,是否有必要進行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社會交流。
其答案不言自明 -- 如果諸位認為女人一樣是人,和男人一樣是一個平等的人,那么女人上班是必須的,因為人需要通過職業工作來發展自己,女人也是一樣的。
?【關注“揭秘女人心”微信公眾號,回復:氣質測試 讀懂自己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