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爸爸,讓朋友給兒子帶個東西,朋友問,“那么多孩子,哪個是你的?”那個爸爸說:“孩子當中最靚的那個就是我兒子!”
雨娃爸爸就是這樣的人,雨娃在他心目中,不僅是人群中最靚的那個,還是最有音樂天賦的那個。
雨娃爸爸建了一個叫“閑時聽琴”的微信群,加入一些親朋好友,見證雨娃的成長,定期發些雨娃的彈琴錄音,有時附上樂曲作者及背景。我常笑他像老孔雀開屏一樣多情,他依舊我行我素,樂此不疲。群里不算熱鬧,錄音發上去偶爾會有閻良的姑姑還有西安的爺爺用地道的陜西話夸雨娃:“我娃真棒,我娃將來要當大音樂家!”順便拉幾句家常。群里有個海大大,看著雨娃從小長到大,自己是個音樂發燒友,更是雨娃的鐵桿兒粉絲,每次都會仔細聽雨娃彈的曲子,并給出中肯的點評。有時雨娃爸爸發的多了,我就勸他,體諒一下海大大吧,既要鼓勵,又要中肯,還要力求不重復,不容易……雨娃爸爸哈哈大笑。
雨娃四歲開始在豆豆音樂學電子琴。很多家長都認為學習電子琴會影響學鋼琴,比如折指的問題。其實我們只希望雨娃會彈琴就好,為了在教會司琴,因為我們全家都是基督徒。實際上,豆豆音樂有很多不一樣的音樂理念。
豆豆音樂學校由美籍華人黃繼臨創辦,目標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愛上音樂。與彈琴技巧相比,豆豆音樂更強調結合聽、彈、唱、寫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在玩中發展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綜合能力,激發和保護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黃繼臨老師有從小被迫彈琴的痛苦經歷,他了解孩子對音樂由喜歡到敵視的心理,他認為孩子的手還沒發育到可以彈鋼琴的年齡,過早彈鋼琴練習指法,常常會使孩子失去對音樂的興趣,而音樂是美好的,學音樂不等于學樂器。孩子的聽力在12歲以前發展的最快,錯過這個時期,即使在大學的專業學習,也很難彌補。黃老師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創作了很多好聽有趣的音樂作為豆豆音樂教材,小孩子可以跟著唱,跟著彈,還可以跟著律動,那音樂很美妙,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聽著聽著就大聲叫門外的媽媽:“媽媽,媽媽,你來聽,太好聽了!”
就這樣,雨娃的興趣開始萌發,并被呵護。在學琴過程中,有的孩子在左右手配合時就放棄了,有的孩子因為回家不練琴落下,有的孩子因為學習緊張放棄,雨娃一直在堅持,雖不算熱愛,但每天都彈,尤其是上幼兒園經常因為感冒請假,在家就用彈琴做消遣。他彈的不錯,我們也常常夸贊他,小小人兒,小小的手,已經可以彈出很多好聽的曲子。
之前,黃繼臨老師一直在美國做豆豆音樂,受福音教會高牧師的啟發和邀請來到中國,發現中國的孩子更多地在學習樂器,而不是先經過基礎全面的音樂學習,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或特長來選擇吹拉彈唱等相關樂器,只是家長來決定學什么,選錯樂器的比例很大,苦了很多本可以在音樂路上走的更遠的孩子,所以決定在中國辦加盟。但既要會彈琴還要懂音樂的老師不好找,很多老師只是會彈琴,所以一度黃老師親自教孩子,雨娃有幸成為這批孩子中的一個。
黃老師教課時特別地訓練了孩子們的聽力,我這外行人聽到的是“哆咪嗦,唏發嗦”,但實際孩子們學會這兩個基本和弦,竟然可以分辨很多和弦,在我們是聽不出分別的。黃老師說,雨娃聽力很棒!黃老師還讓他們接觸了很多爵士,雨娃一聽就喜歡上了,黃老師夸贊雨娃,說他有很好的天賦,在很多很多孩子中,才會有一個雨娃這樣的孩子。這句話一直被我們記在心里。
在豆豆音樂學習期間,雨娃的聽力、記譜以及作曲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通過聽他可以大致彈出聽到的音樂,并且通過聽來記住樂譜,有時還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改編樂曲,彈出多種風格和版本,有時干脆自己作曲,有很多有趣的體驗。雨娃跟李莎老師學習期間先后作了很多小曲子,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秋天》。
那年十一,我帶雨娃去上海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姐姐練習《秋日私語》,彈的很好聽,雨娃一改以往的自信,變得有些膽怯,覺得自己彈的不如姐姐好(他的指法的確影響了他彈奏的力度,不看譜的習慣也容易忽視樂曲的細節之處),不過隨后又安慰自己,“還好我會作曲”。那天自己就開始隨意彈,我都沒太注意,他忽然叫我過來,問我他彈的曲子好不好聽,我覺得很不錯,就錄下來,播給雨娃聽,雨娃又改了幾版,之后寫下樂譜。這首曲子旋律有點傷感,所以我們給它起名《秋天》。那一年的豆豆音樂周年音樂會上,雨娃彈了這首曲子,很多家長聽說是雨娃自己作曲,都索要《秋天》的電子版,說很好聽。
九歲后,黃老師說雨娃可以開始專門學習鋼琴,認為雨娃適合鍵盤類樂器。學習鋼琴自然要練習指法,一對一授課還需要彈大量練習曲,這都比過去要枯燥些,所以雨娃有時不想彈琴,有時也心不在焉。我們就想了很多辦法,搞點花樣,讓他度過偶爾的疲倦期。
第一種方式:不同風格。每周在家反復練習一周的曲子難免會厭倦,為了有點變化,我們就讓他試試用不同風格來彈,比如歡快的,憂傷的,悠揚的,激情澎湃的,有時雨娃還會學習朗朗彈琴的風格,搖頭晃腦,一副陶陶然的樣子,雨娃覺得很有意思,就這樣彈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告訴我們曲子本來的風格,讓我們選出我們喜歡的版本。每天大量的重復,的確需要較大自制力,尤其對于雨娃這么大、玩性最濃的年紀,這個辦法有點用處。
第二種方式是制造氣氛。雨娃不想彈琴時,我們就讓他關上所有的燈,讓屋子昏暗下來,然后點上蠟燭,或者只開昏黃暖色的燈,氣氛變得神秘而溫馨,讓雨娃換種氣氛彈琴。雨娃喜歡這種不一樣的感覺,心也安定下來不再煩躁。有時,我和爸爸還會跟著雨娃彈奏的旋律跳舞,歡快的音樂就跳歡快的舞,舒緩的就跳舒緩的舞,雨娃看我們和他一起享受在音樂中,也覺得很快樂!有時雨娃想起來了,自己就跑去關燈,讓我們跳舞,然后開始彈琴,柔和的燈光讓人更容易靜下心來,也好像能把我們和音樂罩在一個與外面隔絕的世界里。
第三種方式是打分。每天練琴是雨娃幾年以來都要做的事。在他練琴時,他希望我們陪著他,聽他彈琴。因為每周要重復練習很多曲子,一旦彈熟了他覺得完成任務了,很多細致的地方也不太注意。我提出,每彈一首曲子,我都給他打分,事先說明我的打分未必準確,只是我的業余看法,雨娃很高興又換了一種方式,彈完一曲,我根據聽出來的錯音或節奏不穩扣分(與樂譜上的不一致我根本聽不出來),第一遍分數往往不高,雨娃不服氣,再彈第二遍,錯誤自然少一點,分數也會高一點,滿分十分,直到分數達到九分多才換下一首。有時,爸爸和我一起打分,各記個人的,平均分算是雨娃的分數。雨娃對我們的評分不服氣時就會解釋給我們聽,我們也會適當調整。但有觀眾認真聽,他彈的會很認真投入,也更愿意注意細節。
雨娃大些了,打分的辦法依舊好用,還加上了獎勵。有段時間我們請了老師到家里來教課,可能是在家比較放松,再加上老師比較溫和,雨娃學的很隨意。老師指出的問題屢教不改,老師很無奈。后來我們就請老師每次檢查上周練習曲時打分。8分算合格,超過8分,一分獎勵5塊錢,低于8分,一分代表增加練琴10分鐘。這個辦法讓雨娃不敢怠慢,第一周,老師驚訝地發現雨娃每個曲子完成效果都不錯,超過她的預想。這個辦法的確好用,雨娃既想賺錢又不想增加彈琴時間,所以努力練琴。每次下課,雨娃都要仔細算得了多少分,賺了多少錢,要補多少分鐘。就好像當年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給自己種糧一樣上心。教他的老師中,有個周老師知道原委,打分相對寬松,有時一周下來,雨娃可以賺二三十塊錢,開心的雨娃管周老師叫“自動提款機”。不過,后來我們還是放棄了獎勵機制,因為不想讓雨娃太關注金錢獎勵而忘記初心。
第四種辦法是開音樂會。我負責做門票賣門票,爸爸是主持人,雨娃是鋼琴家。賣票時,我們還會把雨娃所有會彈的曲目做成節目單,發給入場觀眾(有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作嘉賓助陣)。爸爸大聲宣布演出開始,并用很多夸張的形容詞來吹捧并請出這位鋼琴家,我們使出全身力氣拍手鼓掌,以產生掌聲雷動的效果。這時,雨娃總是在一片贊美聲中,帶著既羞澀又受用的表情從里屋出來,向觀眾鞠躬,并賣力演奏,很有激情,以對得起“舉世聞名”的稱號。一曲結束鞠躬退場,主持人再報幕下一首曲子,用幽默搞笑的話把鋼琴家再次請入,直到節目單的演出全部結束。這樣的音樂會至少會持續一個小時,因為爸爸的夸張和毫無底線的贊美,我們常常會笑作一團,雨娃特別喜歡開音樂會。
上面這些辦法有的適合年齡小點的,有的適合大一些的。可能有的辦法并不科學,我們只是力求不用強迫和訓斥的方式,讓孩子可以堅持練琴,我們也希望讓他把彈琴和美好的感覺相關起來。當然,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雨娃安靜地沉入其中,孩子越大,自身的興趣和成就感更能讓他有持久的動力。
雨娃在9歲時過了英皇三級。考級不是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點成就感。的確,慢慢長大的雨娃,已經不適合簡單的夸獎和鼓勵。為了過級,他下了很大功夫,尤其在他的弱項視奏方面。英皇三級雨娃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我們都為雨娃高興。雨娃也是通過這件事懂得了:得到一件喜歡的東西所帶來的快樂比較短暫,付出很多努力得到的成績讓人更有成就感,快樂也更持久。
雨娃上的是教會學校,雨娃最最喜歡的那個老師也正好是音樂老師。學校很重視音樂,因為孩子們要學會用音樂贊美上帝。雨娃班里的所有孩子都會彈吉他、吹長笛,大部分孩子會彈琴,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的時候,學校都會有演出,孩子們有的彈吉他,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彈鋼琴,還有的是合唱,雨娃在整體音樂方面比較突出,也經常有機會上臺表演,參與帶領敬拜,與敬拜結合的音樂,是雨娃學音樂的初心,帶給雨娃更多的神圣和使命感。
如今,雨娃已經學琴七年。這個過程中有雨娃的堅持,有老師的幫助,有父母的陪伴,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雨娃爸爸的用心良苦。
我前面說過,雨娃在爸爸心目中是最有天賦的,為此他做了很多。
首先是給雨娃提供多種機會學習樂器。雨娃從小到大階段性地學過吉他,長笛,架子鼓,手鼓,還有作曲。盡管孩子有些忙碌,但雨娃并沒意見。這些樂器的學習時間都沒有鋼琴時間長,孩子也沒有精力堅持每個樂器,但接觸多種樂器,讓他對樂器有了總體的感受,也是為了選出他最擅長的樂器。我們發現,彈鋼琴對學習其他樂器也有幫助,好像更容易融會貫通。除了鋼琴以外,雨娃比較喜歡的是吉他,他經常會自己去彈。
第二,自從雨娃到了可以去音樂廳聽音樂會的年齡,雨娃爸爸就開始帶雨娃去聽音樂會,大多數是交響樂,也有小型樂隊,室內音樂等等。在我看來,并不是誰都能欣賞得了交響樂,但雨娃覺得還好,就這樣每月去一次。家里離音樂廳都很遠,每次音樂會結束是九點半,到家要十一點了。回到家,雨娃都很疲憊,所以時間基本安排在周六。雨娃爸爸由開始的犯困,也慢慢喜歡上了音樂會,對很多交響樂團也有了更多了解。我們的朋友受他影響,有好的音樂會也幫他們買票,大家帶上孩子一起去。有時,有我感興趣的,我們就全家出動,雨娃更喜歡“鏘鏘三人行”。其實,看到每次音樂會回來雨娃都很疲憊,我反對過,幸好雨娃爸爸堅持,他認為世界水平的音樂會對雨娃很有益處,所以總是不辭辛苦地陪伴。每次回來,我都問雨娃,“音樂會怎么樣?”雨娃經常迷迷瞪瞪地回答,“非常好!”
第三,找合適的音樂培訓機構。這一點也蠻重要,都是雨娃爸爸多方打聽,平時也很留意這方面的訊息。豆豆音樂畢業后,我們經人介紹帶雨娃去跟一個老爺爺學鋼琴。老爺爺教雨娃很多世界名曲,雨娃學的很起勁兒,也很有成就感。老爺爺很慈祥,給他講解曲子的背景,描繪音樂畫面,讓雨娃更容易把握感情。但是學習半年左右,我們發現一個個大曲子學習之后,雨娃自身能力的提高并不太明顯,曲子時間久了也會忘掉。所以我們還是中斷了學習,去找一位中央音樂學院的研究生教課,也正式開始用傳統方法學習鋼琴,打基本功。畢竟已經長大些,雨娃也懂得了,彈琴并不能只憑興趣,更多需要艱苦的努力。現在,雨娃在一個音樂機構學琴,每周兩小時,全方面學習樂理,彈奏,試唱練耳。雨娃由開始的吃力,到現在基本功有了明顯提高,樂理、識譜進步很大,就在今年夏天,雨娃順利考過英皇樂理五級。不過我們也知道,不能讓考級成為學琴的目標,更不能因為追求考級讓雨娃失去彈琴的興趣。
現在雨娃的學習任務比較重,每天還需要自由活動的時間,比如發呆,和小狗玩耍,做做手工或者和朋友一起出去戶外,所以每天彈琴40分鐘,放寒暑假彈琴一個小時。有時彈練習曲彈累了,他會隨機彈自己喜歡的曲子,有流行歌,有贊美詩,彈的高興了,就自彈自唱。我和爸爸也常常加入進來,更多的是一起唱贊美詩。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兒子彈琴伴奏,全家一起唱贊美詩,那種感覺特別美好,也是我們極其寶貴的家庭時光。此外,我們全家還一起看喜歡的娛樂節目,比如最近幾年的《中國好聲音》,《歌手》。雨娃也很喜歡流行音樂,喜歡說唱,喜歡爵士,喜歡搖滾,看的高興了,會跟著唱,跟著跳……我們全家邊看邊評論,還會賭歌手的輸贏,雖只用空頭支票,雨娃還是特別積極作裁判,自己并不參與“賭局”。有時,我和雨娃還去共享理念的“樂吧”,唱些我們熟悉的歌兒,兩個麥克風,兩個耳機,我們縱情歌唱,爸爸沒有耳機,只能聽到部分音樂聲,卻也心滿意足。
雨娃學琴的過程,也是我們全家彼此陪伴的過程,雨娃一點點進步,我們也跟著他享受了很多美好的時光。我曾經讀過朗朗爸爸寫的《我和朗朗三十年》,我很羨慕朗朗奮斗后滿滿的收獲,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朗朗,也不是每個父親都能做到朗爸那么決絕,既然如此,我們不想犧牲掉兒子人生僅有一次的童年,我們寧愿有更多時間陪伴雨娃慢慢長大,音樂不是為了成功,很重要的是享受其中。對另有使命的雨娃來說,如果音樂不是為了贊美上帝,再大的成功只代表世界上的虛無和煙云,轉瞬消散。
我們其實不想強迫雨娃彈琴,盡管我們知道,以后要成為音樂家,雨娃現在的努力遠遠不夠,而身邊比雨娃更努力更優秀的孩子真的很多。我和雨娃爸爸也希望雨娃是個音樂天才,不過,天才總是一方面特別突出,而有的方面又特別弱,所以,現在這樣就很好。我們的兒子很健康,他很寬容,對人很友善,和別人相處很融洽,和我們很親,他學習很認真,玩的也很快樂,上帝給的都是最好的。也許,有一天,雨娃忽然迸發出對音樂的熱情,每天愿意花更多時間去彈琴,那樣更好。我們只管澆水施肥,讓他享受充足的陽光,然后,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