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開始看《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是因為王鋒在《愿你道路漫長》里面提到了作者程浩。
程浩,新疆人,他不同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他從出生開始就從來沒有站立,從小到大就在醫(yī)院里與病魔做斗爭,連醫(yī)生都不知道病因。醫(yī)生說他活不過5歲,結果他活了21歲。這本書是他生前留下的痕跡,其中記載了他生前在電腦前寫的一些書信、未完稿的小說以及知乎上的回答等。
看這本書,我不禁想起一句話“有些人活到25歲就死了,即便活著也是重復著之前的每一天和死去有多大區(qū)別。”在我看來,程浩雖然只活了21年,但是他的生命是有意義的。
有人說程浩很勵志,我也這么覺得。但是他自己卻說,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能做的,僅此而已,沒什么值得學習的。“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用這樣的標簽貼在他身上,對他來說,是一種歧視。“活著,是每個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個人的欲望。這是每個活著的人(無論健康與否)都應該做到的。這樣應當應分的事情,是不值得拿來夸獎的。難道因為疾病,每個人就要活得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嗎? ”他活得一點也不自卑,一點也不萎靡不振。
程浩說“生命之殘酷,在于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于其短暫。假如有一天,我成為不死不滅的存在,那一刻,我猜自己也會陷入空虛與散漫的漩渦之中,雖生猶死 。”
“也許和同齡人比起來,我失去了許多選擇的機會,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其兩面性;正因為我失去了選擇的機會,使得我更加專注于把握現(xiàn)有的機會;正因為我失去了選擇的機會,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正因為我失去了選擇的機會,使得我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心態(tài),把所有事情都做得更加完美。 ”
他就是帶著隨時都會死去的想法,比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明白生命的短暫。所以他活得通透,每天認真的活著,每天閱讀,甚至曾一天保持著十萬字的閱讀量。
看著他深刻有溫度的觀點時,我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熱愛閱讀的程浩保持著一顆好奇心,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閱讀讓他擁有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讓他到達了眼睛到不了的地方。
正如尼采說的,“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字里行間,看得出來,他努力把每一天都成最后一天來活。他熱愛寫作,即便手臂上因長時間寫作而壓出無法消散的淤青,他說,不想讓自己身上的傷痕變得毫無意義。雖然他還有部分作品未完稿,但是他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痕跡。
程浩在書里提到,周杰倫在他眼中是一個“有品有趣有范兒有腔調”的人。在我眼里,程浩也是這樣一個有溫度懂情趣的人。程浩帶給我蠻大的力量的,認真地活,不辜負健康又幸運的此生。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某大學女生獨自在操場夜跑遇害。我喜歡跑步,經(jīng)常一個人在夜跑。也許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來,所以珍惜當下,像程浩一樣,篤定行走,不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