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里
1
我認識一對男女朋友。男方開建筑公司,女方開牙醫診所,兩人都算事業有成經濟無憂。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他們應該頗有共同話題才是,但事實卻是常有爭執。
原因是兩人都有空閑時,男方想去清凈的山野鄉村,女方則喜歡待在熱鬧的霓虹都市。而無論誰依了誰,另一個人都會感覺勉強。
男方生長于鄉村,即便后來事業有成,去過很多大城市,但讓他感覺最舒服自在的還是鄉村生活。
女方則生長于大城市,已經習慣了人群和喧囂,打發空閑時間的方式完全依賴于城市提供的各種便利。
表面上看只是休閑方式不同。但實質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我們常說的“三觀”的不同。
簡單來說,世界觀是指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人生觀則是欲以何種方式度過一生,價值觀則是什么東西對你而言具有價值。
顯然,男方想過寧靜的生活,女方想過熱鬧的生活,這是人生觀的不同。
男方覺得自然環境和寧靜空間更有價值,女方覺得都市環境和生活便利更有價值,這便是價值觀的不同。
三觀不同,會直接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爭辯也就在所難免。
這也是為什么常說鳳凰男和富家女在一起很難幸福。
2
而相反的,三觀一致的愛情更容易持久彌新。
因為和有相仿三觀的伴侶在一起,對方不僅是你的戀人,還是你的知音。
如果你們看待世界方式差不多,那么你們可以一起愛這個世界,當然也可以一起恨這個世界。重點是無論你怎么想,都有一個人和你想得一樣。
如果你們對如何度過這一生想法差不多,那么你們可以一起“世界很大去看看”,當然也可以一起“柴米油鹽醬醋茶”。重點是無論你想如何過,都有一個人和你一起努力。
如果對你們而言有價值的東西基本一致,那么你們可以一起“學個習健個身”,當然也可以一起“旅個游買個包”。重點是你無論玩什么,都有一個人和你一起玩得盡興。
那怕是生猛的三觀,只要兩人一致,也很容易碰撞出愛的火花。
比如電影《史密斯夫婦》,男主女主被對方吸引戀愛結婚,但由于兩人真正的三觀都處于隱藏狀態,所以婚后難免意興闌珊,遭遇婚姻危機。但當兩人以殺手的身份重新認識,三觀同步,兩人才算真正的感情爆發、愛意泛濫。
3
除了愛情,對于能和什么樣的人成為知交,三觀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有一個認識十幾年的朋友,初中、高中我們一直很要好,即使大學異地,也一直通信不斷。大學畢業后,我跌跌撞撞,追逐自己的“詩和遠方”;她則很快結婚生子,求得現世安穩。慢慢地,我們之間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一開始還想努力維持,試圖相互理解,但終究無能為力。如今已是少有聯系。
可見,三觀不同,再長久的友誼小船也是說翻就翻。
但是,也不是說三觀不同就無法做朋友。
朋友不是戀人,無需朝夕相處、白頭偕老。交朋友,以相處愉快為主,所以完全可以選擇性的展示自己的三觀。
比如常和我吃飯逛街的朋友,我們聊聊時尚和感情就很開心。而和教授朋友見面,簡單問完“最近怎么樣”,就會開始聊哲學和人生。
但是,朋友和知交還是有所差別。和朋友,需要保持聯系,友誼才不會降溫。而知交不同,即使許久不見,友誼依然保溫保鮮。知交較于朋友,更多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共鳴,也就更需要三觀一致。
所以,酒友易得,知音難尋。否則伯牙也不會在子期病故后“破琴絕弦”了。
4
三觀并非一朝一夕成型的,是家庭、教育、社會等多重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有些人即使已過而立之年,對自己的人生依舊很茫然。有些人還很年輕,對自己的未來已有清晰的打算。
而三觀一旦成型,除非遭受極大的精神沖擊或人生變故,很難再有大的改變。所以我們常用“刷新三觀”“毀三觀”等詞語來夸張地描述事物給我們造成的精神沖擊之巨大,已到了三觀不能承受的地步。
那三觀什么時候算成型呢?大致標志是:能以獨立的人格和身份進行思考,并對世界、對人生形成堅定和明確的看法。
這也是為什么“我和我多年好友的友誼小船翻了”。因為未經過社會洗禮的學生,尚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和身份,三觀未成型,變數還太多。只能感嘆一句,“太美的承諾都是因為太年輕”。
此外,我們還常用“三觀正”來評論好的文章或好的見解。一般“三觀正”的文章或見解都有這幾個特點:不偏激、不盲從、不輕信,散發正能量。
那么如何形成“正向的三觀”呢?
一是多讀書。對世界和人生的困惑在所難免,多讀哲學類、心理學類、社會學類書籍大有裨益。最好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經典書籍或大師書籍,而非現下流行的“心靈雞湯”類文章或書籍。
二是多試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嘗試不同的事物、多接觸不同的領域。因為不做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不做也永遠無法把別人的道理變成自己的道理。
三是多思考。如果不思考,那怕同一件事做一百遍可能都不會有改善。反思和總結會有利于三觀的進化。三觀進化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即便大家擁有同樣長度的人生,你人生的高度和寬度已然不同。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