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媽寶男對于很多姑娘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因為無論怎么付出,在你和他媽之間,你永遠是錯的。
如果和婆婆之間產生了矛盾,他永遠只會向著他媽。
就算他媽錯了,她也是長輩,你要包容,否則就是不孝順。
“我媽永遠是對的。
我媽這么辛苦,你怎么敢跟他頂嘴。
我媽生我養我,你有什么資格跟她比……”
這些話都像一支支鋒利的小刀,扎在你的心上。
01?媽寶男為什么這么普遍?
所謂媽寶男,就是永遠長不大,被媽媽抱在懷里當成寶寶的男人。
之所以遇到媽寶男的頻率這么高,是因為他相對于“鳳凰男”、“渣男”來說,隱藏得更深,特點更不明顯,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被發現。
媽寶男在剛開始戀愛時,還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對缺乏安全感的中國女人有致使吸引力——好控制。
媽寶男在戀愛中,對女朋友會像對媽媽那樣言聽計從,讓你錯以為,結婚后他也會對你千依百順地好,造成一種“這輩子非他莫嫁”的假象。
所以,盡管媽寶男可惡,還是有人前赴后繼地跳進這個坑,嫁給媽寶男。
02?get這些標簽,辨別媽寶男
表面上媽寶男很黏媽媽,愛撒嬌,非常聽媽媽的話,但千萬不要被這些假象所蒙蔽。在這些假象背后,還有你想象不到的另一面:
愛相親
人到中年,有房有車有高收入,外加不賭不嫖的男人,向來是相親市場的搶手貨。
但這種人,極有可能就是媽寶男,因為媽寶男一般不會主動對女性展開追求,所以被大齡未婚的可能性很高。
當然自由戀愛也不一定能完全避開媽寶男,但從各種案例反饋的情況來看,相親認識的看起來條件很好的大齡男生,70%以上都是媽寶男。
孝順
媽寶男往往都披著孝順的外衣。
外表看起來,對媽媽好的男人很暖,但是有可能對媽媽越好的男人,就會對你越差。
因為孩子從小浸泡在全能媽媽的控制里,長大了自然也不會反抗。
雖然他們也焦灼,但反抗父母良心會非常不安。
所以干脆放棄了自己的意識,直接披上“孝順”的外衣。
工作是父母找的,老婆是父母看中的,孩子是父母讓生的……
既然稍有反抗就是不孝、大逆不道,那何不樂享其成。
無視自己的主觀意識,自然也不用承擔風險。
大男子主義
好多缺乏安全感的姑娘都把直男當成有男人味,把大男子主義的男人當成值得依靠。
孰不知,媽寶男因為在家都是被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所以他們不會做家務,認為家務活女人干是天經地義。
但是,媽寶男對你和對自己完全是兩個標準,他們要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便利,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能夠為妻子兒女撐起一片天。
老實可靠
和媽寶男結婚,就像溫水煮青蛙,因為日后那些你難以忍受的生活點滴,并不是一下子就暴露出來的。
比如,開始以為他脾氣好,能聽老婆話,但時間久了才知道,脾氣好的另一面恰恰是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從小到大他們沒有嘗試過自己作主,當然你說怎樣就怎樣了。
03?媽寶男都是媽媽制造出來的
媽寶男從哪里來,當然是被媽媽們制造出來的。
所以光避開媽寶男是沒用的,關鍵是得停止制造媽寶男。
表面上看,男孩成為媽寶男,一定是從小被媽媽照顧得太好,不愿意與媽媽分離。
然而事實上,一個男孩成長為媽寶男是有“控制”和“漠視”兩種途徑的。
先來說控制。
一個焦慮的媽媽,一個缺席的爸爸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這是中國家庭最常見的家庭模式。
很多家庭里,婚姻關系這個基礎沒有打好,所以大部分媽媽都普遍缺乏安全感。
因為彼此都是成年人,所以媽媽即便在婚姻里拼命地想要控制爸爸,也收效甚微。
爸爸會選擇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
就算人不走,心也不在家,這令中國的媽媽再度陷入不安。
有了孩子之后,媽媽發現孩子特別是兒子,能極大程度上彌補她內心的空洞,于是她開拼命地控制兒子。
但是,這種愛即便很多很多,質量也是不高的,甚至會將兒子吞沒。
當媽媽和兒子構建起了共生關系,就具有強烈的排外性,兒媳自然就成了入侵者。
再來說漠視。
男孩在嬰幼兒時間嚴重缺少母愛,而對母愛的渴求是所有人的頭號渴求,所以他們從小沒有得到的東西,會一直執著。
男孩大了一些后發現,可以通過對媽媽言聽計從而得到媽媽的關注,于是形成對媽媽的極度服從,但這樣做的同時,勢必壓抑了對母親的不滿和攻擊性。
通過“控制”和“漠視”這兩種方式,媽寶男們源源不斷地被制造出來,再投入到婚姻當中,制造下一代的媽寶男,循環反復生生不息。
04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
中國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啊!
媽寶男的父母更甚。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停地被這句話催眠,所以不管他們接不接受父母的安排,也會條件反射地認為,父母是為自己好的。
可是反過來去想,父母為什么硬要把自己的生命價值附著在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女,那兒女又為誰呢?
如果兒女長大后也繼承相同的想法,那一環扣一環,無論往上或往下追溯,那些看起來高尚的生命價值,終究都變得毫無意義。
借著“為你好”的由頭,中國家庭中媽媽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她們通過照顧別人來展現自己的無所不能,也逃避自己內在嬰兒的無助感,實則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
并且,全能的媽媽們在照顧孩子的同時,會將“你就是什么都不懂的蠢貨”、“離開我你就活不下去”這種消極的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
自尊被擊垮的孩子,終于長成了自己心理暗示中的樣子。
有個最極端的例子:
美國密蘇里的一位單親母親Dee Dee,全職在家照顧身患重病的女兒20年。
她的女兒Gypsy Rose看起來弱不禁風,常年戴著帽子或假發,下半身癱瘓,沒法獨立行走,不管到哪,都只能靠母親用輪椅推著。在各種藥物的副作用之下,她小小年紀,牙齒已經掉的差不多了
Dee Dee對女兒病癥的解釋是“?因為染色體缺失,女兒患有肌肉萎縮癥,癲癇,重度哮喘,睡眠呼吸中止癥,眼科疾病,一出生就住進了重癥監護病房。雖然現在已經成年,但是智力只有7歲孩子的水平?”
看起來,Dee Dee對孩子傾注了所有的關愛,在鄰居朋友眼里她也是個樂觀向上的好媽媽。
但是2016年Gypsy Rose和男友一起合謀殺死了Dee Dee。
原來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Gypsy Rose都是一個正常的孩子,沒有病。
而Dee Dee一直活在一個她編織的謊言中,為了掩蓋一個謊言只能編造一個更大的謊言。
2016年7月,Gypsy她承認自己二級謀殺罪,法官給了她10年的刑期,可以在7年半時保釋。
在監獄里服刑的Gypsy,養長了頭發,皮膚白凈健康,自從擺脫母親的控制后,她沒有再吃任何藥,現在身體狀況一切良好。在監獄的12個月里體重還重了14斤。
Gypsy 自己也說,
“我覺得現在監獄里的生活都比之前跟媽媽一起生活要自由。?”
“?我從小都是媽媽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她讓我做的都是些不太好的事?”
“?她讓我撒謊,我不想撒謊,我想做一個誠實的好人?”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全能的媽媽們并非真正的獨立,她們只是寄生在別人對自己的需求里,也彌補內心的空虛。
她們需要這種感覺體現自己的價值,獲得認同,但是卻割斷了自己和內在嬰兒的聯系。
所以,如果父母感覺自己從小沒有被善待想要彌補,那大可以用培養孩子的金錢來滋養自己,而不是拼命地逼迫、控制孩子。
05?停止制造媽寶男的關鍵,在爸爸
精神分析的一種說法是,孩子想從對媽媽的共生走向獨立,必然要完成心理上的弒母。
即,要拿出不管媽媽多偉大,媽媽多痛苦,媽媽多需要他,他都要離開媽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的勇氣。
如果媽媽因此表現得痛苦、想死,也隨她去。
當然,讓孩子與媽媽正面發生這樣慘烈地脫離,很難。
正常情況下,孩子脫離媽媽的懷抱,需要爸爸的介入。
首先,一個正面的,有力量的爸爸,會把孩子從媽媽的懷抱里趕走。
正常的爸爸會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這是我老婆,我們才是關系最親密的人。
這當然會刺激兒子,兒子可以將壞投射到父親身上,甚至可以去恨父親。
但是這樣就減輕了對媽媽的恨和糾纏。
就我自己的感覺,這個過程最痛苦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
媽媽要舍得切斷跟孩子的糾纏。
其次,爸爸要努力跟媽媽建立好關系。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根本,丈夫與妻子的關系好了,這樣妻子在心理上就算失去兒子這個親密的人,還有另一個親密的人和她在一起。
于是,上面所說的那份分離就不至于那么困難。
孩子對媽媽的正常感情是在不斷變化的,從最初的控制依戀,到慢慢脫離,再到成年后的自由和獨立。
但是媽寶男的媽媽不允許有這樣的變化,但不管怎么樣,媽寶男對媽媽有多崇拜,就有多厭恨。
這份厭恨又化成了潛意識里,對媽媽的攻擊。無法對媽媽表露,就會發泄到妻子身上。
所以,父母對于孩子,越早放手,孩子受的傷害越小。
06?媽寶男如何自救
如果成年人,感覺自己就是媽寶男(女),就要盡力擺脫父母的控制。
比如,去別的城市學習或工作,即便是最終并不留在那里,也可以幫助自己順利完成和父母的分離,走向獨立。
正常健康家庭關系里,夫妻關系是要高于親子關系的,并且對于孩子的獨立和自由,父母都會滿懷喜悅的祝福。
所以,無論是你是孩子還是媽媽,在發展任何一段關系的時候,都請以自己感覺為中心,表達真實的自我,別太在這個關系中委屈自己,否則最后會發現,這最不值得。
如果真的有什么可以拯救媽寶男,那就先從拯救媽媽開始吧!
媽媽幸福了,孩子就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