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和動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的大腦有意識。大腦承載了我們的意識活動,驅動我們的行為。也會有人說,我們在生活中如此的努力奮斗,其實最后也不過是為了在頭腦里有一些感覺,或者為了一些感覺而奮斗。
于是,這就會有一個交互的過程。我們在大腦里產生想法,經過物理交互迭代得到結果,這個結果反饋到我們的認知上,我們意識上有了反應,就有了各種感覺。
于是你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最后我們的體驗還是要落到人的身上的。
你花那么多精力去學習工作,賺到了錢,買了房子,有了車,最后有一個幸福的生活,于是你感覺很開心。
你想方設法鉆營,為了名利不擇手段,最后有一個你自認為還可以的結果,于是你感覺好像還可以。
我們的學習也如此。我們努力地記下知識點,反復實踐操練,起早貪黑訓練,最后自如運用,于是我們感覺自己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
我們費了那么大的勁,最終不就是為了一個爽么?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所有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最終是要作用在我們自己身上,讓我們的意識有一定的反應,那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跳過這個步驟,直接上手爽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說,我們學習知識能不能像看片一樣直接快進?跳過所有煩瑣的步驟,直接進入高潮戲?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回顧一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我認為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其實就是朝著愉悅人的感官方向前進的。
最開始我們只能支持文本,于是會有文本壓縮存儲的技術。
然后有了圖像,以及各種圖像的編解碼技術。
之后有了音頻,我們能用電腦存儲聲音。
然后有了視頻,并且清晰度不斷增加。
后面還有3D視頻,自由視點視頻。
然后現在有了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
……
從我們的感官愉悅來說,這些都是讓我們越來越爽的事情。
于是我們也許可以不需要通過和物理世界的交互,來達到我們的極致體驗。
這樣有什么問題?
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我們可以通過越來越逼真的虛擬體驗,直接入侵大腦,達到真實的模擬效果。于是當我們真正在物理世界遇到情況的時候,就可以更好的應對。例如各種駕駛員的環境模擬技術,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訓練專業選手。我以前有條微博:
@scalers:雖然有人拿VR來拍porn并且據說很有市場前景,但是我想拿VR拍一些英語的材料也挺好。比如你查個詞的時候在你面前放一字典翻給你看。如果這個單詞你以前查過但是又忘記了,單詞就會爆炸然后糊你一臉,看你還敢不敢記不住;再比如你在模擬給太軍做口譯的時候不小心錯了,機關槍直接掃過來看你還亂翻……
另外一個方面,當現實世界的游戲越來越難的時候,而虛擬世界可以給人提供更好的感官愉悅,于是人們會開始轉向一個虛擬的世界。也就是當現實的世界玩不下去的時候,對虛擬世界的憧憬可以變成一個大的市場。于是人們拼了命用自己一天賺下來的錢,去買一個虛擬世界當天王的體驗。
這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商業帝國了,給千萬人提供精神服務,一鍵接入,就可以暢游新世界,爽到無極限。而且倘若把不同人的精神世界連接起來,那又有很多可以玩的。你就想象一樣,騰訊用QQ連接了幾乎所有人的手機;如果未來有誰能在虛擬世界把人的腦子連起來,這個可比移動互聯網更是永遠在線的。而這些的商業價值也許會更大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也會有問題?
也就是我們在精神世界進行了太多的構想,但是我們在物理世界可能卻一無是處。當然這里又會有一個意志和存在的關系。虛無主義者會認為,我們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的。
于是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怎么看,其實取決于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樣的人?
當我們可以選擇在大腦的意識世界里,直接開掛擼到高潮的時候,我們為什么要在物理世界中,苦苦求索,去到達一些也許前人已經到達我們卻仍然可能到不了的地方?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結果,其實直接會決定,我們是誰。
我上文描述的虛擬商業帝國的場景,不要以為離我們很遠。
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揭開大幕一角。最主要的體現是,大眾其實是無法承受獲取知識過程的持續行動和反復磨礪的過程,這個太痛苦了。想想你從小學讀到高中被虐成什么樣子吧。大眾往往只需要有學到知識的感覺就可以了。
如果想要在知識創業時代做出好的商業,其實更多應該著重給消費者營造一種“我學到了知識的感覺”,這個其實和知識沒有半點關系。真正知識的產生是很重資產的產業鏈,以前看過一個數據,一篇Nature/Science的論文背后的投入是16萬美元(數據可能不準確,歡迎提供引證),而“學到知識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像焦慮一樣,可以批量生產、快速分發、規模收割的虛擬商品經濟形態。
所以,知識變現其實還是感覺變現,是一種體驗經濟,是情感營銷,和知識,其實沒有什么關系。
因為學到知識,并且掌握運用,在物理世界達到改進,很難。
而觸發學到知識的感覺,而感到未來的光明,然后歡喜一番,在大腦里翻天,馬上就能做到。
比如這篇文章讀到這里,你會以為你發現了什么秘密,但是其實這些,也許同樣是“學到知識的感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