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1989年3月26日,海子一襲白衣,手捧他最心愛的《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沿著長長的鐵軌走在黃昏里,列車駛過,他縱身一跳……從此生死相隔。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當代青年詩人。1979年考入北大法律系,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北大畢業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
從1982年至1989年,海子創作了近200萬字的詩歌、詩劇、小說、論文和札記。比較著名的有《亞洲銅》、《麥地》、《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等。
平生落寞孤獨的海子,死后引起了世人極大的關注。在一個缺乏精神和價值尺度的時代,一個詩人自殺了,他迫使大家重新審視、認識詩歌與生命。
朱大可先生賦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儀典意義,認為海子的死“意味著海子從詩歌藝術向行動藝術的急速飛躍。經過精心的天才策劃,他在自殺中完成了其最純粹的生命言說和最后的偉大詩篇,或者說,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謠和死亡絕唱。”
關于海子的死因,普遍贊同海子生前的好友西川的看法。他認為導致海子自殺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自殺情結。海子曾于 1986年自殺未遂,他是一個有自殺情結的人。在海子大量的詩作中也可以找到其自殺的精神線索,甚至還與友人談過自殺的各種方式。
二是性格因素。他是一個簡單、偏執、敏感的人,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三是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簡單枯燥,相當封閉,致使他對人世間的溫情和生之樂趣感受太少。
四是榮譽問題。和所有中國現當代詩人一樣,海子面臨著兩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會中某些人對詩人的不信任,以及某些守舊文學對于先鋒文學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壓制的先鋒文學界內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
五是氣功問題。因為練氣功導致他出現了幻聽、幻覺,影響了他的寫作,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打擊。
六是感情問題。海子一生愛過六個女子,她們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生命中出現過、閃爍過,不如意的愛情或許是導致他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七是寫作方式與寫作理想。海子以燃燒自己青春激情的方式進行寫作,同時把自己也推進了這個在寫作與生活之間沒有任何距離的黑洞里去了。
海子自殺后不久,詩歌界相繼而來的是駱一禾的病故、戈麥的焚詩自沉和顧城的殺妻自縊。有人說,海子推倒了一個詩人死亡的多米諾骨牌。
誠然,作為過程,海子的一生的確過于短暫。但他以自身的才華、對詩歌的貢獻、對詩歌的虔敬贏得了人們對他的敬仰和久遠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