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覺得自己有點兒奇葩,總會揪著媽媽討論,為什么生男生女(小小孩你問這個干嘛?),學習和以后生活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讓你學你就學哪那么多廢話),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餓啦?)……伴隨著媽媽的不耐煩和爸爸的呵斥,我慢慢覺得自己的腦回路有bug,為了不讓別人覺得我有病,所以很多問題都告訴自己長大了就知道了。
上初中最喜歡的課程是思想品德課。因為它用通貨膨脹解釋了“國家沒錢,為什么不讓央行一直印鈔票嘞?”這類困擾我很久的終極大問題。
高中的生物課解釋了家里重男輕女根本就沒有科學根據(jù)。上完課回家跟老劉同志拍桌子:爸爸,我是個女孩,跟我和我媽沒有關系,這是概率的問題!結果被胖揍了一頓!
直到看了《奇葩說》的節(jié)目,我找回身體那顆想問,想討論的熱血,我想我只是奇葩群體中的一員,我只是找到了組織。在每場辯論的途中,都有一個時不時喝彩,不斷自言自語企圖在熒幕外參與到辯論中的我在燃燒。生氣時在滿房間暴走,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講述我方論點;感動時默默按下暫停鍵,跟自己講這是一場辯論……
最大的改變是開始在日記中記錄論點,不斷和自己辯論,慢慢三觀在不斷的刷新,更加開放的看待問題。在不同的論點中,親情、友情甚至愛情,都在不同角度開始新的理解。
每當看一期新的《奇葩說》,都能感受到辣么多奇葩的人和你一起,較真兒、死磕的活著,其實是件特別美好的事兒。 安利給你,我要去看《奇葩大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