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寒冷的日子,總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北方清晨。那時起床,除了被窩,外面一切都是冷冰冰的。哪怕馬上穿上棉褲,那一刻都能讓自己的腿腳凍上一會兒。記得當年媽媽總是把我的棉褲在火盆上烤一烤,等暖了再給我穿上。所以,我挺喜歡寒冷的,因為有了寒冷,也才能體會到別人送上的溫暖。
這日下班,徒步行、乘地鐵、上公交,迎面一個個的面孔,我竟然沒發現幾個笑臉。不是眉間緊皺,就是一臉麻木。這讓我產生了疑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那么一剎那,腦海里閃現了“做自己,愛生活”的語句。一開始還覺得自己挺厲害的,似乎發現了人生的真諦。當真正想把它流于筆端,才發覺:啥是自己?啥是生活?怎么做?如何愛?好像自己也只是停留在個人的想法里。未到圣人之境,沒有百萬長文,真正要想把“自己”說明白,把“生活”講透徹,再加上什么是“愛”,如何“做”,估計咱這輩子是望塵莫及了!但是,我還是覺得“做自己,愛生活”這個題目很酷。所以,我就跟著感覺走,自言自語或者胡言亂語,權當博您一笑!最好,在這個冬日,您也能有點共鳴,感受到我送出的一絲暖意!
自己,也是人們常說的“我”。什么是自己?也就是“我”是誰?面對這“三大哲學終極問題”之一,我要是回答:我就是我,人世間不一樣的煙火。估計你會隨口幾句TMD吧?看官,莫急!且聽我分解:縱觀歷代高僧大德,把“我”常常都用“良知”“無我”“覺在”來解析;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常以職業、姓名、生人、熟人、親人來定義“我”;更多的,常常通過自己感受確定“我”。如,當身體某部位受傷時,感知體會疼痛;當聽到有人謾罵時,心中升起憤怒;當眼見美麗景色時,欣悅之感由生。不同的外在刺激,不同的內心境界,不同的自我體驗。哪個是“我”?還是全部都是“我”?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馬克思說:“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是一種精神意識的存在,而動物只是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存在。”我是誰?凡是自己喜歡的都是自己缺少的,凡是自己討厭的也是自己擁有的。哈哈!我就是我,人世間不一樣的煙火!
有了我,為了生存和發展進行各種活動,維持生命、繁衍后代、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幸福感的實現,生活就這么呈現了。在這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人和事的聯結,有親密、欽佩、慈悲、利益,一種強烈的、積極的情感和心理狀態隨之而生,愛,就出現了。愛,會帶來溫暖的吸引、強烈的熱情、無私的付出。她并不只是一種情感或狀態,更是一種愿力、一種行動,一種無我利他、感受美好的能力。
前幾日,在手機里再次刷到了關于新疆母親阿尼帕阿力馬洪故事的視頻,看一次,讓我淚流滿面一次。專門網上找尋了一下,2009年阿尼帕70歲生日的全家福照。這張匯集了阿尼帕來自全國各地的183名家庭成員的照片,涵蓋了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和烏茲別克族,四代同堂……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從1963年開始陸續收養孤兒,前前后后一共收養了19個孩子。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直徑1.2米的大鐵鍋,只為了能一次性做足夠多的飯,讓所有孩子都吃飽。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這樣寫道:“不是骨肉,但都是他們的孩子,她展開羽翼,撐起了他們的天空。風霜饑寒,全都擋住,清貧勞累,一肩擔當。在她的家里,水濃過了血,善良超越了親悄。泉水最清,母愛最真。”或許,阿尼帕自己的生活從未大富大貴過,但她為這些孩子鋪展了更為廣闊的人生道路。這就是她的選擇,她選擇了她如何做自己,她選擇了如何愛生活。這世間,之所也不再破破爛爛,是因為總有一些人在用他們的生命縫縫補補,在守候。人間有愛才能不懼萬難,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幸福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士兵突擊》里許三多說過這么一句話:“人生的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什么是有意義的事兒呢?在事情中,這事是會產生有益價值,在心理上,這事讓你感到滿足坦然。我想,人生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好好的扛起肩上的責任,為所愛的和我愛的人負重前行,給世間歲月靜好。
時光,因懂得而美好;歲月,因感恩而厚重;生活,因知足而溫暖;夢想,因期盼而浪漫。愛生活,應該是在每一個認真活著的當下,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將你的真實匯成真相。照亮黑夜的并不只有太陽,還有內心的火、眼中的光……
我喜歡有點寒冷的日子,因為有了寒冷,也才能體會到別人送上的溫暖。新年的陽光如約而至,照耀著每個與眾不同的人。正因為你無法計算,所以無可估量;因為你并不完美,所以獨一無二。去吧!去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然后做自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