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初的時候,和姐妹幾個約好一起出游。可就在我們興致勃勃訂好前往九寨溝的機票后,小曼卻告訴我們,她身體不適,可能這段時間不能去了。
我期待這次聚會已經很久。本來特別欣喜的心情一下down了下來,甚至有點兒沮喪。
而阿瑋呢,她默默地幫我們把機票退了,然后找我們幾個單獨聊天。她綜合各種情況,最終確定了所有人可以休息的假期,然后重新買了機票定好酒店。
我們沒去九寨溝,而是選擇去了離小曼比較近的小城市。
8月底,我們終于如愿出行。這時候,離九寨溝的7級地震有些日子了。
我們為突如其來的天災感到悲痛惋惜;同時也暗暗地感激上天讓我們的原有計劃沒有成型,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然而,旅行中還是狀態不斷。有時候停車場離賓館太遠,有時候住的賓館太吵,有時候是房間格調和網上圖片相距甚遠,有時候景區秩序有點混亂,有時候飯店的飯菜不合口味。
每一次,我們都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想要與商家理論,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而阿瑋都會站出來,讓我們去休息區等待,然后自己不聲不響地就把各種麻煩給平和地處理了。
凡事隨遇而安嘛。能接受的就接受;接受不了,想辦法解決,這是她的終極戰術。
阿瑋一貫隨和淡定,極少聽到她口中傳出抱怨之辭。每次和她在一起,讓人從心底里覺得溫暖和舒服。
那種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從容和淡定,我想是很多人學不來的。一個三十來歲的姑娘,有這樣的魄力和氣場,我真心地為她感到驕傲。
我也遇到過很多人,他們一旦碰到麻煩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無比焦躁不安。同樣是為了解決問題,當你開始焦慮,從氣勢上就輸給了對方一大截。
真正的隨遇而安,從來都是淡定平和的。他們對自己特別篤定和自信,堅信自己一定能夠解決眼前的困難;萬一解決不了,也有更好的辦法來應對和化解。
他們從來都是從容不迫的,大氣磅礴的。就像是一壺歷經彌久的沉淀,被時光雕琢、賦予濃香的老酒,讓人覺得甘之如飴、欲罷不能。
2.
藥山惟儼禪師是唐代與百丈懷海齊名的著名禪宗大師。他南北橫跨大半個中國,被多元文化所滋養,形成了海納百川的胸懷與博采眾長的學風。是使中國禪宗走向繁榮的關鍵性大宗師。
有一天,他領著兩個弟子道吾和云巖下山。下山途中,惟嚴禪師指著樹林中的一棵枯木問道:“你們說,它是枯萎好呢,還是茂盛好?”
道吾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茂盛好啊。
惟儼禪師搖搖頭道:“繁華,終將消失。”
聽到這個對話,答案似乎很明顯了。
所以云巖立刻改口說,嗯,我看,還是枯萎好。
沒料到,惟儼禪師竟然搖了搖頭:“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
這時,有一位小沙彌從他們身邊走過。惟儼禪師叫住他,問他同樣的問題。
小沙彌十分機智,他不緊不慢地答道,枯萎的讓它枯萎,茂盛的讓它茂盛好了。
《菜根譚》里寫著,"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是為生活的密行”。我們生活在以蒼涼為底色的人世間,要學會處事要從淡處著眼,疑處用心,無處下手,拙處力行,隨緣一世,一世隨緣。
隨緣是人生拼搏的另外一種境界。它不是消極的承受,也絕不是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隨緣是無為而有為,是無欲而有欲,是待人處事成熟的思維方式,是美滿人生樂觀的心態。
能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云變幻時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中游刃有余;總能在驚天逆境中收放自如;在喧囂塵世中,心若浮沉,淺笑安然。
3.
繁雜世界,飄零如斯,心懷純凈,生活如花般綻放。
每個人都有對生活有所期待,可生活中常有不如意之事。有人說,我只追求結果,不在乎過程。有人說,生命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在我看來,最好的生活,不是刻意追求自以為是的美好;而是隨遇而安,接受看似意外卻又自洽的安排。
《康熙來了》播出十周年后,蔡康永在自述里提道:“如果有人講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干嘛,然后做到了。我覺得大部分是鬼扯。”
他說,“機遇非常重要,有四個字:隨遇而安。不是說你碰到什么就做什么,安是機動的 -- 你得到什么機遇,就把它搞定。”
我想他的意思是,人生的機遇其實是不可控的,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張拿起來的是什么牌。你只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努力讓自己不斷調整和精進。
你只能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這個詞在《成語詞典》上被解釋為“能安于所處的環境”。
許多時候,隨遇而安也代表一種主觀能動性 -- 我們自己的生活,屬于自己承擔的范圍之內,人生也可以由自己來改造。
換言之,即便上輩子你沒有機會拯救銀河系;但這輩子,你仍然有機會“救”自己。畢竟,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由你做主。
法國文藝復興后期的思想家蒙田說:“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復我的生活。因為,我從來就不后悔過去,不懼怕將來。”
敢這樣說的人,多半是因為他從未虛度當下。
世界變化很快,科技日新月異,生活瞬息萬變。忽然之間刷臉支付成為潮流,忽然之間知識付費橫空出世,忽然之間數碼相機被拍照手機取代......
人生不是競技比賽,幸福和成功也沒有終點。在各種突如其來的巨變中,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那顆“以不變應萬變”的心吧!
若能一切隨風去,那便是世間自在人。
4.
人生到底要不要做短期、中期、長期規劃?到底要不要設定一個詩與遠方?
我想,我們心中應該有個遠方,同時也應該對自己的人生做某種規劃。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賦予當下做的事情以某種意義。
但規劃未必一成不變。我們隨大勢所趨做事,不與時代對抗。此謂順勢而為。
但即便自己想隨大勢,大勢卻未必成就自己。所以在努力后,我們隨遇而安。
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個是想得到的得到了”。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深陷在第一個悲劇里自憐,無法自拔。
生活在紛擾繁雜的現實里,我們卻渴望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羨慕王維“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將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我們最自不量力的,就是自認為完全掌握生命的全部真相。而活在自設的期待中,其實就是一場虛無的困獸之斗。
因為自知局限,所以順其自然;因為心無所恃,所以隨遇而安。
與其執著于一個我們單一有限視角里的預期,不如坦然地擁抱一路上遇到的人,發生的事。
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回轉。余味苦澀,終有回甘。一語溫暖,半世平安。
我相信,所有的缺憾都是為了彌補人生來之不易的圓滿,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躍起的熱身,而所有過往的一切,都將成為不會復再的過去!
隨遇而安,就是漫漫人生路中,你能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