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生日的文章,我卻要從死亡說起,關于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個話題老生常談,而對死亡的情緒反應直接是恐懼,以至于無法進入思考層面,最近家里兩位至親相繼去世了,近距離的面對死亡,引發了我對死亡的思考。
上個月我二伯在家鄉突然去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很愕然,"怎么會這樣?他的身體還很健康啊!"二伯享年78歲,因只有他一人在家鄉,家人全部在廣州,他死后的第三天才被發現。他被發現死于沖涼房中,死因估計是煤氣中毒,3月底南方的回南天非常潮濕,那天驟然降溫,所以懷疑是洗澡時關閉窗戶而導致的煤氣中毒。二伯從小看著我長大,一時間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昨天喜大人的奶奶過世了,從危急到宣布死亡只有10來分鐘,等我們趕到醫院時已經蓋上布。喜大人的家人們都比較平和的接受了,一來奶奶80多了,也算高壽,二來她臥病床8個多月,基本沒有意識,只能睜開雙眼,靠胃管打進流質維持生命,每半個月還要轉一次院,生不如死的狀態莫過于此了。我和奶奶接觸時間不多,感情不算深厚,她病重的期間我很怕看她,覺得她太慘。我第一次看見尸體,那么近距離的看著,蒼白、僵硬,醫院護工要了400塊,把她用布一卷,抬走。
二伯死前無人在,奶奶死前無法說,所以無法得知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其實就算他們能說,有機會說,他們也未必能面對。二伯生前身體還很健朗,經常步行和騎單車,而且去得太突然,所以大家都覺得他去得不值。奶奶患了類風濕幾十年,身心受盡痛苦折磨,所以我們覺得死亡對她是一種解脫。
據說我二伯一個人留在鄉下的原因是家人出于關心,擔心他的安全問題而限制他外出,他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寧愿一個人呆在鄉下自由活動。甚至沒有人再提他的死因了,死因不重要,入土為安重要。
當這兩件事湊一起發生,我好奇了,兩個人同一個結果,生命長度差不多,然而一個結論是“不值”,一個結論是“解脫”。
某種意義上講,是生者在賦予逝者死的意義;
事實是,
—死人不再有任何感覺和體驗,他人為逝者所做的一切對逝者沒有任何意義;(我是無神論,人死后的歸屬或輪回等問題與此文無關也不進行任何討論)
—失去親人的悲傷情緒包含了不舍:再也見不到這個親人了,還隱含了對死亡的恐懼,以后我也是這種歸宿——誰也逃避不了的事。
—殯葬行業拉動經濟;
—選擇器官捐獻者,死后繼續幫助別人還是很有意義的。
真正有意義的是逝者生前所做過的事,這種意義也是對生者而言,人在世時可分為三種人
—普通人,一般人死了之后,與逝者有過交集,對逝者有感情的人,才會對其產生不舍之情,懷念之情。
—不普通的人,做出過改變人類生活,推動社會進步行為的逝者,世人會紀念他們的貢獻。
—壞人,壞人的意義是讓我們糾正做好人的標準,人們會記住大壞蛋,將他們作為錨教導后人。
也可以詮釋為人活著的意義:
—大部分人是普通人,過著普通的一生,活著,即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很少一部分人,非常少數人,做出偉大的事情,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
—普通人不能改變世界,但百分之百能夠進步。
在我看來,我二伯和奶奶同樣是無法主動選擇自己人生的人。本質上看,他們不具備主動選擇的能力。
我姐安慰我說:“你奶年紀這么大了,病了只是在受折磨,但人死了什么都沒了,心酸啊!”
然后她說的一段話讓我陷入沉思中。她說:都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沒了,都會說身體健康最重要,無相干,勿計較,但活著還是有相干、要計較。
實際上,這是大部分人的現狀。
為什么?
—不開心也要死,開心也要死,何不開心的活著,開心的死去呢?
—時間最寶貴,為何人還是會把時間花在做讓自己后悔的事上面呢?不早點做運動,不少生點氣,不開心多一點。
—身體不健康就會早死、病死、痛死,合理飲食、做運動可以獲得身體健康。可美食當前,宋仲基在電視機里出現時,就把健康問題拋腦后了。
換句話說:道理是如何變成廢話的?
《一篇文章解決你生活中八成的問題》里已經給出了答案。人的理性思考的速度遠遠慢于情緒反應,思考還沒發揮作用,大腦控制臺已經被情緒操控了。
可為什么感性總是占上風呢?生理學有清楚的解釋,這是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決定的。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層;我們對外界的感知最先到達的那一層負責“直接反應”(比如風吹過來的時候我們要么瞇縫眼,要么眨眼,這不需要“處理”,而是自動反應);而后到達的是“情緒反應”(恐懼引發躲避、興奮引發多動等等);最后才到達可以用來理性思考的部分“大腦皮層”(灰質部分)……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的感知在第二層觸發了大量情緒的時候,第二層需要大量的氧分和血液的供應,乃至于我們感覺“大腦一片空白” —— 我們感覺一片空白的,其實是“大腦皮層”;即,由于情緒的爆發,感知已經無法傳遞到第三層了,而第三層也沒辦法處理那些感知了,因為“燃料不足”。
而且文中給出了解決方法:盡量不觸動情緒,而是選擇用理性去思考,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案、打磨更恰當的方法論!
還告訴我們一個拯救人類的真相:人類的大腦皮層(灰質)是可以鍛煉的!
但這些情緒是怎么產生的呢?多年來我深受情緒困擾,苦不堪言,重度抑郁,焦慮,自卑,憤怒,由于對死亡的思考,我發現大部分情緒問題竟然是來源于:過生日的習俗。
為什么我們都要過生日,過母親的受難日?
生日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日子啊,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因為獨一無二的“我的到來”,所以這個日子很重要,世界因“我”而重要,所以“我很重要”。
我的生日,我就是主角,我是中心。
認為過生日非常重要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的!區別只在自我的程度不一樣。
不信再問自己這個問題:與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些你不認識的人重不重要?
他們和我有毛關系,誰愛管他們是誰,管他們重不重要!
以前我不明白喜大人為什么不愛過生日,他就覺得他的生日不重要,沒有什么特別,根本不值得一提。我希望每年過三個生日,一個國歷的生日,一個農歷的生日,一個身份證上的生日(身份證上的生日日期是農歷)。直到不久前我才意識到了這個導致了我很多情緒問題的本質原因——以自我為中心。
就是一件小事引發的思想斗爭,我發喜大人脾氣了(真的是雞毛蒜皮的事情),我躺在床上開始激烈的思想活動:"我自己有錢我干嘛要聽他的,我想干嘛就干嘛,想買啥就買啥,他有什么資格管我呢?”, “我這么傷心難過他也不來安慰我,想當初他是怎么怎么關心我……他不像以前那么愛我了……。”
毫不夸張地說,就像影視劇中如來佛祖現身時發出的光芒,一道光穿過我的思維層面的第一(知覺)和第二層(情緒),進入第三層(大腦皮質層),那個時刻我的思維方向出現了180度的轉向。這個轉向帶給我的影響有多巨大我無法測量,但肯定很重要。
當時那個念頭是:為什么必須是由他來安慰我?而我不能主動安慰他?他也很不高興著呢。那件事情錯的好像是我呢。好吧,我承認,就是我的錯。
原則一書講到,別把錯誤當攔路虎,抗拒錯誤本身才是攔路虎,把錯誤當作進步的練習機會,是提升自我的方式。
以前喜大人曾經多次提過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并不是不承認,而是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我最不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了(譬如我媽),我怎么可能有這個問題呢?
我絕大部分的壞習慣都從原生家庭習得
再次驗證了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以自我為中心通常有以下表現:
—以我為中心,不是以我所做的事為中心
在意事情的結果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必須得到別人的認同
—我想怎么樣做就怎么樣做
去杭州出差,坐地鐵時,一個約莫四五歲,穿著不合身禮服西裝的小男孩,扯著褲腿,箭一般的沖上車廂占了個位置坐下,跟著他媽媽和奶奶上車,她們坐在右邊的空位上,奶奶和小男孩換了位置坐。小男孩手里拿著一張獎狀,說話的表情很神氣。我們下車跟著人流排隊上手扶梯,喜大人拉著行李箱在我左前方,這個小男孩在喜大人后面,忽然咆哮起來:你看不看路,你這樣走讓我怎么走。我不敢想象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后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其實我也是“我想怎么樣做就怎么樣做”的人,只不過我的程度還不至于到會對外人也這樣,對親密愛人的不合理表現往往被愛合理化了,以致于如此隱秘。
—你也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這種表現在親密關系中的尤為明顯:
我不高興,你應該安慰我,不然就是不愛我
你愛我,就應該按照我喜歡的方式愛我
你愛我就要包容我的一切
你愛我就要哄我,我做錯了也好,你都應該主動——我永遠不會錯
用愛的外衣包裝的控制欲在親密關系中處處可見
—推卸責任——不會(認)錯
我輩份比你大,你應該尊重我。——例如,我是你媽,我是你爸,我做錯了也好,你就是不可以以下犯上;
死要面子,死不認錯;
東西壞了,是東西質量太差甚至是假貨——即使你沒有按照說明書使用。
最后,無論別人怎么關注我,怎么認同我,怎么包容我,怎么愛我,我還是不會滿足:
—我想找,就永遠可以找到我不被關注、不被認同、不被愛的證據;
—我最重要,我只關注自己,其他人或事,直接忽略;
—不會換位思考,不可能有同理心;
—人際關系是互動關系:看不到別人也需要被關注、被愛、被包容的事實。
看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要開心有多難就知道,不是“我”在選擇我的生活,而是“我很重要”在選擇。
—別人不關注我,生氣
—別人不夠關注我,生氣
—別人不愛我,生氣
—別人不夠愛我,生氣
—別人不給我的錯誤買單,生氣
—別人不贊同我, 生氣
—別人不包容我的缺點,生氣
—別人指出我的錯誤,生氣
—別人不體諒我有情緒,生氣
—別人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生氣
—別人怎么能責怪我,批評我,生氣
—別人不能看透我的玻璃心,生氣
—別人不主動讓道給我,生氣
—別人看不見我的優點,生氣
—別人給不了我想要的,生氣
—這個東西質量太差了,氣死我了。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還是脆弱的完美主義者,玻璃心攜帶者。
春節去了倫敦旅游,參觀了各種博物館,看了銀河系的知識、人類起源發展史之后(倫敦是個好地方,很多博物館免費),使我對生、死的意義和活著的意義有了深一層的理解
—人類很渺小,個人更渺小。
—生和死沒有絕對意義,愛才讓人的生死有了相對意義。簡單地說,愛你的人才在乎你的生死。換句話說,與他人的連接,建立了關系才凸顯你存在的意義。
—我們利用了上面一點,可以狠狠地傷害愛我們的人而不用付出代價(仔細想想,實際上要付出代價的,以自我為中心具有強大的毀滅性。)
—人類對死亡的恐懼無法消除,恐懼源于未知,未知永遠存在,學習接受現實對尋求活著的意義幫助更大。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最大的進步就是我生日那天竟然可以忘記了自己的生日,實際上那天是由于我在生氣所以忘記的,這依然是我的進步,我真不期待過生日了。以自我中心是我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沒有透過事情的表象看本質的能力,這個本質問題沒有被發現之前,我一直疲于應付表面問題,但始終打破不了負面情緒發作的惡性循環。為此我定下了我的一個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