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你決定開始一場旅行?
是旅行目的地本身的景色、風土人情,還是旅行的方式、旅途中的體驗?
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
問題的答案也許五花八門——
“近來有些累了,想去個青山綠水的地方放松一下。”
“就是想去看看那些沒有看過的風景,開闊我的眼界。”
“每天工作累的像頭牛還得整天看老板的眼色,我只想逃離這座讓我感覺窒息的城市!”
“我只想到一個沒有TA的地方去療傷……”
“日復一日沒有靈魂的生活讓我變得麻木,我想在路上重新需找心靈的方向……”
但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樣: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充實感。
大家為什么喜歡去旅行?因為身處不熟悉的旅途環境,讓我們不得不脫去“理所當然”的外殼。
在旅途中,沒有了家庭的羈絆,沒有了利益之爭,沒有了社會諸多規則的制約,我們可以放松自己的心,可以不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每到一處,我們得去搭乘不熟悉的交通工具,躺在不習慣的客棧床上,吃著平時不會吃到的食物,和平時不會遇見的人交談,甚至連映入眼簾的景色都不一樣了,旅途帶給我們的,只有愉悅、新奇和快樂,沒有負擔,所以我們感到幸福。
但事實上,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一種感覺——每一次旅行回家里,不但沒有期待中的輕松感,反而有一種乏力感和失落感,這種疲憊不是體力上的消耗,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茫然。
在旅途中,我們心中往往會涌出很多“豪情壯志”,未來仿佛如此簡單,感覺只要努力,就會有奇跡發生,就會有嶄新的生活。可是回來后卻發現,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我們還是得面對那些我們不想面對的事情,還是得繼續過我們不喜歡的日子。
于是我們更加不想做事,不想上班,甚至自己平時最喜歡的活動都不想參加了。旅行沒有帶給我們期待中的心靈洗滌和釋放,而是讓我們在回歸現實生活的時候感覺更加失望,更加茫然。
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僅僅把旅行當做了一種暫時從現實世界“抽離”的手段,卻沒有在這段時間里好好反思自己,沒能正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是將自己置身異地,卻沒有反思的旅程,頂多只能說是在“搬運身體”罷了。
只有讓你的心靈跟上你的雙腳,讓你的靈魂和你的眼睛一起去旅行,旅行才會幫助你去重新去認識一些生活的本質:原來某些東西并不像我們在原來生活的地方一樣被視為理所當然,原來,生活有感覺、有溫度,而且充滿意義!
比“搬運身體”的外在旅行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內在之旅”。
所謂內在之旅,就是從背對式的“逃離”,轉為勇敢直面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內在旅行”,除了發生在旅途上,也可以發生在你每天的生活里。
除了每天捧著手機玩玩游戲、刷刷微博微信、看看八卦新聞、網絡劇、段子文和搞笑視頻,也讀幾本真正的書;除了雞湯文、成功學和營銷術,也讀一讀詩歌和哲學,甚至是科普讀物。
讀一讀《哲學的故事》,你可以學會用更智慧的眼光來審視世界和認識我們自己;讀一讀雪萊和泰戈爾,你會發現“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讀一讀《果殼中的宇宙》,浩瀚的宇宙和無邊的想象會讓你感覺自身的渺小,我們身上的那點“壓力”、“傷痛”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有我們的心靈充實起來了,旅行才會成為生活的點睛之筆,而不是逃避的手段。
保留你獨立思考的能力,別那么容易被網絡和他人所左右。
過去我們的人生導師是蘇格拉底,現在的人生導師是某個官微帳號。別讓那些雞湯文貌似美好的句子撬開你空無一物的腦袋,然后像釘螺一樣在里面產卵,然后復制、再復制……讓每個人都活成一張盜版碟。
要明白路在自己腳下,不在別人的期待里。不是不聽別人的意見,而是要了解,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負責。
適當學會“低配生活”。在這個充滿選擇和欲望不斷擴張的世界里,做到適可而止,學會辨別與放棄。
生活中我們的許多壓力、疲憊、浮躁和空虛感,其實往往來自于對物質和欲望的追逐。如果我們能懂得選擇和放棄,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虛榮心,我們也許就會活的從容許多,我們的心靈也就不用再依賴逃離現實的旅行去搭救了。
然而再好的旅行也無法促成任何改變發生,它不過是“改變的起點”!
我們可以通過“外在旅行”從習慣的環境和思維中抽離,透過內在心靈之旅開始對自己進行反思和整理,但是真正促成改變的是“行動”,是在旅行后,具體將旅行期間的反思化為具體生活的行動。
旅行之后,然后呢?
作者介紹:
魔小喵,和你分享有溫度的旅行故事和生活感悟。
微博:@魔小喵旅行記
魔旅行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瀏覽更多魔旅行的文章,請關注“魔旅行”同名微信公眾號、頭條號,“魔小喵旅行記"同名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