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內蒙古|傳統小吃:釀皮

民間叫做"釀(音:讓)皮"。是內蒙古自治區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特別是巴盟釀皮很有風格,值得品嘗!每逢炎炎的夏日,這種小吃就成了北方人消夏趨火的最佳選擇。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饑解餓,也可當菜肴,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只有我們巴盟的面才能做出來最好吃的釀皮”。這話很多賣釀皮的人都說過。

釀皮,一般沒有堂皇的店鋪,甚至于,連個能坐下來吃的板凳都沒有。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手推的簡陋小車——便是大家口中的“流動攤販”。

釀皮攤的生意一般是從上午十點開始的。天氣熱的時候,銷量最好,每天都要出攤到很晚。一直要忙碌到晚上十點。天氣冷的時候,一般是在開飯的點出攤。如果是固定的經營場所,那營業時間是比較穩定的,除了賣給散客外,更多是賣給固定的客戶,如小飯店或者通過果蔬商販等代銷的。

忙的時候,手腳麻利地切著釀皮,發出“咚咚”的聲音。再把已經切好了釀皮,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麻利地把袋子扎起來,和找顧客的零錢一并遞出來。


有時候,也會有人問釀皮的做法。每每這時候,攤主總會一邊干活,一邊耐心地講解著做法。

原料:面粉,精鹽,堿面,綠豆芽(焯熟)、熟菜籽油、醬油、香醋、芝麻醬、辣椒、辣油、芥茉、韭菜、蒜泥、黃瓜(切絲)、蘿卜(切絲)、酸菜(其他菜也可以)等各適量。

分為制面漿、籠蒸、切條、調味四道工序。

(1)制面漿。

將面粉放入盆中,分次加水,用木勺攪拌成稠漿糊,加入精鹽,繼續加水,再用力攪拌成稀漿糊,最后再加點水,同時把堿面化成水倒入盆中,再繼續攪拌均勻,用勺揚起,能拉成條,即成面漿。

或者,用溫水把小麥面調成硬面團,再揉搓,直到面團精細光滑。再把揉好的面團,拿紗布包上,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淀粉。(洗到什么程度?反復的洗到清水變成漿汁。怎么判斷?紗布里的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就差不多了。)

(2)蒸釀皮。

蒸籠里鋪上凈屜布,舀入薄薄一層面漿,旺火蒸10分鐘即成。

或者使用蒸盤,直接在開水鍋里”漂“著,舀入蒸盤面漿,拿筷子等控制蒸盤旋轉方向和速度,幾分鐘即成。(建議準備2個盤子,輪著蒸比較快。)

備注:把紗布里剩下來的面團,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面筋”。

(3)切條。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將面皮翻倒到案上(或固定圓盤中),抹上熟菜籽油,摞放到案上,晾涼。切時把面皮平鋪到案上,左手展平,拇指拳回,輕摁住釀皮,右手持刀直切。左手挨住刀不停移動,右手所持的刀不停地切著。(切的寬窄可以根據習慣,大多數小攤切得略寬,飯店則切得偏窄一些。)

(4)調味。將焯熟的綠豆芽放入碗底,再放入釀皮和面筋、黃瓜絲等,然后加入之前準備好的芝麻醬、精鹽、醬油、香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PS,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釀皮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外地來旅游的人們,若要乘飛機返回,一定要帶上幾份回去再拌作料的釀皮,讓親朋好友或家人品嘗一下。


更多內蒙古美食請關注:【吃喝玩樂】內蒙古旅游必讀 - 文集 - 簡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文:蓮花香片 上海的同學在同學群里發出照片,是從某寶下單快遞的釀皮,真空包裝,配有面筋和調料包,引得一伙人隔著小小...
    蓮花香片閱讀 1,577評論 2 3
  • 釀皮,也稱面皮、涼皮,是一種西北傳統小吃,清涼可口,噴香解饞。我周圍的很多人都對釀皮都有特殊的情結,經常會有...
    朱朱123閱讀 881評論 2 12
  • 7月11日是歌手李榮浩的34歲生日,除了一早女友楊丞琳送上生日祝福外,李榮浩還在微博宣布求婚成功,配文稱“今天34...
    小殸閱讀 402評論 0 0
  • 一 MapReduce原理 1 主程序及輸入輸出位置 輸入:S3://yourBucketName/input/t...
    一只小青鳥閱讀 658評論 0 1
  • 十幾年前春梅的老公晚上在家剛剛洗完腳,做沙發上就再也沒起來,心梗!料理后事的時候,發現他身上有一串鑰匙,也不是家...
    藍夜伊夢閱讀 21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