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公3歲的時候,父親就因公而逝了。母親拿著父親微薄的撫恤金拉扯兄妹5個。也是從那時候起,大哥就默默肩負起家庭的重任,為兄弟姐妹的事情操碎了心。每次聽家里人回憶起大哥如何為兄弟姐妹們張羅的故事,我都會感動的掉眼淚。可是他們當時人都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很是納悶。
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破解了心中的疑惑:因為大哥總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辛苦,說起當年,就要數落兄弟姐妹們一頓,給誰也不留情面。讓當事人覺得自己就是笨蛋一個,一無是處。久而久之,大家對他的感激之情就被埋怨取代了。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東方故事:天神要獎勵一個人,因為他非常善良而且動機純粹。天神命天使找到他,問他想要什么,并且答應無論想要什么都會讓他如愿。然后,天使來到這個善良的人面前,告訴他這個好消息。他回答說:“哦,但我已經很快樂了,我想要的都已經有了。”天使解釋說, 對神必須機智一些,如果他想給你禮物,你最好接受。然后這個善良的人回答說:“既然這樣,我想讓所有接觸到我的人感到快樂,不過不要讓我知道。”自此以后,不管他出現在哪兒,那里枯萎的植物都重新煥發生機,生病的動物變得強壯,病人恢復了健康,不快樂的人卸下了重負,打斗的人和解了,深陷困擾的人找到對策。這個善良的人對這一切毫不知情,因為這些發生在他離開之后,而不是在他眼前。沒有驕傲、不帶期待、渾然不知卻心滿意足的他行遍世界,把快樂散播給每一個人。
意大利著名哲學家、當代歐洲精神心理學引導者皮耶羅.費魯奇的暖心作品《心靈革命》這本書,用19個改變人生的善意法則:指引我們如何做到沒有驕傲、不帶期待、渾然不知卻心滿意足的他行遍世界,把快樂散播給每一個人。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會明白寬容、誠實、慷慨、耐心,是護佑我們人生的必需品。而只有沒有驕傲、不帶期待、渾然不知卻心滿意足的情況下,也唯有此時此刻的我們才是最美的自己。能溫暖自己也溫暖了別人。
NO.1 做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或者至少一種樂觀的心態,是善意的核心。不妨想象當你接受別人不情不愿的善意舉動時,你心里會怎么想?比如說,有人提出開車載你回家,但一路上都很生氣;有人給你做了頓飯,但嘴上老是在提醒他做這些都是為了你;有人幫你找到了丟失的鑰匙,順便來一頓訓導,說你太粗心大意了。沒有人會渴望那樣一種善意,因為真正的善意是快樂的付出。如果付出的時候你絲毫不快樂,就不可能是善良的。
快樂,雖然稍縱即逝,但他關系到我們生活的基本重心。關于快樂的理論主要有兩派,第一派認為,當感官之樂達到極致時,快樂就會出現,這就是享樂主義。第二派認為只要尋得了生命的意義就會快樂,即便要為此費盡精力并飽受挫折,這就是幸福論。“”幸福主義“”這個字眼來自希臘語的守護神,意思是“”真正的自我“”。我覺得幸福論更有說服力。重要的是我們相信什么。如果我們的生活有了意義,快樂就會降臨。
要想獲得喜樂,僅僅有感官之樂是不夠的。米哈里.切克森米哈賴曾在他對“心流”或“最優體驗”的研究中,他記錄了許多人在一天中不同時刻的心情狀態,他們感到輕松自在的時刻也就是心流在活動的時候。大體而言,他們最快樂的時候并不是坐在沙灘上放松或吃大餐的時候,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某項需要自律、專注和熱情的活動中,比如下象棋,拉小提琴,讀哲學書或跳舞的時候,這些活動為生活賦予了意義。
如何才能讓我們感受到心流在活動的體驗呢?
首先是自我分析,分析是什么原因妨礙了自己開心地生活:可能是完美主義者,或者我們總是心懷內疚,或者是自視過高,又或者是總是關注生活的消極面。只要我們意識到這些自我破壞行為就足以幫助我們擺脫這些破壞性態度的掌控。
其次是問問自己,什么讓我們快樂?享受大自然之美,陪伴心愛的人,從事體育運動、讀書、演奏音樂,重新發現孤獨。這個問題的答案,有無數的可能,有的非常遙遠,有的觸手可及,我們需要做的僅僅就是好好利用這些可能性。
影響我們“心流”活動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在尋求自己快樂時,我們不知不覺會削減他人的快樂。實際上自私和利他主義可能是好朋友而非敵人,如果我們追尋快樂的話,我們就會更積極,對他人更坦率,也會支持他。
二是人際關系緊張。如果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會更快樂。各種研究顯示人際關系的質量(而非數量)是幸福的源泉,甚至有研究顯示我們的健康活力和正面情緒與人際的融洽程度成正比,恰恰是那些關注他人,參與他們的生活,設法減輕其痛苦并休戚與共的人,才最有可能獲得快樂和無限喜樂。
三是動機不澄明不管是誰,只要真心善待他人而沒有不可告人的 ,那就比希求回報的人更有可能快樂。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并不決然對立。如果我們設法讓自己過的充實并充滿靈感,我們就能真正幫助到他人。這樣善意就有機會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NO.2 懂得感恩
即使是尋常不起眼的事物,我們也要能看到它的內在價值。要想獲得快樂和幸福,這種能力必不可少。有些人似乎應有盡有,但仍然不滿足,因為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視若無睹,反而一味的追求其他東西,或對不愉快的事情耿耿于懷。相比之下,其他人可能并沒有那么幸運,卻懂得欣賞,被許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簡單事物,例如身體健康,天氣晴朗和一個微笑。
善良而不感恩是危險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不懂得接受現狀,不對自己得到的東西心懷感激,那我們就很難善待他人。我們會以恩主的身份自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感激自己,我們甚至會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善心,期待著他人的感激,并因此變得居高臨下。此外我們也很難欣賞那些微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一個微笑,他人半小時的陪伴或奮起的言辭。我們會變得只重視具體而明顯的禮物,例如手表或鋼筆。
那天老公從淘寶上看到一款衣服特別漂亮,就要買來送給我。我也被衣服的款式和顏色打動。所以配合老公,和店主溝通后下單買了這件衣服。在等待寶貝到手的這段時間內,內心一直很感激老公的愛。也對衣服有美好的期待。心情極度的好。沒想到收到實物后大跌眼鏡:實物與照片色差太大,根本不是我喜歡的顏色,而且大小也不合適,太肥簡直可以再裝一個人進去。直接讓自己的心情一落千丈。
想換個號吧,顏色不喜歡;再換個色吧,擔心色差的問題。所以讓老公退貨。沒想到老公說:“太麻煩了,你不是和商家溝通過的嗎?而且這顏色也還行吧,你要實在不喜歡就送人。”
我的氣真是不打一處來,心想老公這是誠心送我禮物嗎?出現這些挫折他都嫌麻煩,送人算是什么結論嘛!很生氣的走到琴房去彈琴,但是因為心情不平靜,很難捕捉曲子的美感,最后以琴弦斷裂而作罷。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不懂感恩的例子。其實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我們不能因為一點瑕疵就否定事件的初衷。因為對不愉快事件的耿耿于懷,而否定事物的內在價值。
不滿通常會抑制感恩之心。我們感激的人往往也讓我們感到不滿,例如我們的父母。我們很容易忘記感恩,但也容易被喚醒感恩之心。無論指責的理由多么充分,我們都應該放下指責,專注于美好的事物,無論他多么的微不足道。感恩是獲得快樂的最佳捷徑。
NO.3 慷慨要有邊界
慷慨的付出會促使很多人紛紛效法。但問題是,你的付出屬于哪一種?是出于習慣、內疚和社會壓力而付出?還是為了減稅、炫耀或標榜自我?
在表達慷慨時,智慧也很重要。有時,我們的付出可能會造成傷害或破壞,比如把啤酒端給酒鬼,或將摩托車交給魯莽的人,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險。
慷慨是內心不由自主的沖動,沒有什么比自發地付出更高貴和美好了。
然而贈予的行為,也可能以其他的方式。讓人感到尷尬,比如贈予可以用來表現優越感和道德高尚:看我多慷慨。送禮也可能帶有很微妙的意圖,比如讓人產生依賴或負債感:我送你這份禮物,以后開口讓你幫忙就容易了。同樣的,贈予的時候也可能有真心但無頭腦,不缺熱情,可禮物卻累贅無用。如果給住在小公寓的人送一條大狗,又或者讓搖滾樂愛好者去聽貝多芬的交響樂,他會做何感想呢?很多禮物既不恰當,也容易得罪人。
送禮的人可能會反對說,他僅僅是希望接受著幸福,安全或變得更好,也許送禮的動機是真誠的,但整個過程完全出于送禮者的價值判斷。接受者會怎樣看待這份禮物呢?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因為除了要忍受壓力之外,他甚至還得謝謝你。這種贈與沒有自由,沒有真心,只有控制。
那么如何讓我們的慷慨之舉,讓贈與者和接受者都有高貴而又美好的感受呢?
首先要建立在了解他人的前提下。送別人東西,最好是送他日后生活真正需要的東西,可能是用于生存,也可能是引導學習、培養興趣,治療疾病、謀求生計或花發揮天分。只要不是出于內疚感,罪過,炫耀或想讓他人依賴自己,給予才是真正的贈予。這是真正免費的禮物,反過來它會產生自由。這是善良的最佳狀態。
其次要選對禮物。你的慷慨不僅可以表現在物質方面,也可以表現在精神品質上。這種慷慨的形式很微妙,每個人都擁有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資源,比如想法、形象、經驗和記憶。
有時我們太容易插足別人的事——提建議,公開發表觀點,但往往沒有透露內心深處的東西。我們把這些經歷留給自己,只向他人傳遞輕松的部分。然而只有分享內在體驗和最豐富的那個自我,我們才能與他人建立豐富而幸福的人際關系。
如果有人愿意同你分享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涉及到內心的體驗、靈感;或者能夠慷慨而不辭辛勞付出自己的想法和注意力。得到對方的建議、檢查、反思、糾正錯誤、好點子。交流到這種程度的人際關系會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皮耶羅.費魯奇的19個改變人生的善意法則:誠實,無害,溫暖,寬恕,聯結,歸屬感,信任,正念,同理心,謙卑,耐心,慷慨,尊重,靈活性,記憶,忠誠,感恩,助人為樂,快樂每一個法則都可以讓我們在此時此刻變成一個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