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5 2017.05.27
同胞競爭
“每個人都需要感覺到自己有歸屬、很重要。家是孩子們認定自己歸屬狀況如何的第一個場所。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是解釋能力卻很差。
當一個新生兒誕生時,大一點的孩子往往會相信:“媽媽愛我不像愛小寶寶那樣多。”當孩子再大一點時,他們經常錯誤地相信,一個家庭中只能有一個人在某方面獨佔鰲頭。如果一個孩子認為他的兄弟姐妹已經在運動方面比較突出,那就可能會成決定成為一個用功學習的孩子,或者有音樂專長的孩子,或者成為一個交際花。孩子們常常會基于出生順序形成各種典型的性格。”
當我家第二個兒子生下來后,我都按照養育他哥哥時的模式來養他。因為心中常拿哥哥的成長做標準來衡量弟弟,除了屢屢碰壁,還“收獲”了弟弟的不滿以及他極強的好勝心。原本老二就有努力想要趕上老大的“內驅力”,加上我的強化,變得更甚。
當我意識到我的下意識的比較對孩子的成長沒一點好處時,我學著慢慢放下,去欣賞孩子們的不同的精彩,他們也學會享受自己的獨特,越發精彩地綻放。
Day 34 2017.05.26
順從
有聽家長說我的孩子特別不聽話,如果不處罰他呢,擔心會把他慣壞了。但是我發現越是處罰他為了讓他順從,結果他越不聽話。
“在考慮考慮順從這個問題,想一想你的長期目標是很重要的。在當今社會,教孩子順從可能會很危險。那些學會順從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努力尋求別人贊同”的人,并且會順從任何想要控制他們的人——起初是家人,然后是同齡人群體、團伙、邪教,甚至是專制或有虐待傾向的配偶。
有些孩子會拒絕放棄自己的權利感,并變得叛逆。那些不知道有更好的辦法的父母,會更努力地強迫孩子順從,從而造成激烈的權力之爭。更好的辦法是,教給孩子合作、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
孩子們需要的是指令還不是懲罰。”
每次聽到家長說到孩子的不聽話、叛逆,我往往會說恭喜你有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孩子拒絕你,說明他內心有力量,并習慣支持到他可以拒絕你。在他不斷的實踐中,他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越來越有主見、獨立,越來越不會人云亦云……
我發現我家老大越來越有力量了,因為最近我被拒絕的次數越來越多了。
我繼續吸氧~
Day 33 2017.05.25
今天的講座中有家長提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玩耍和作業時間,結果7歲孩子晚上11點才睡。于是家長就對孩子有意見,覺得孩子玩性重、說話不算數。
當知道懲罰不好,沒法帶來長期效果;讓孩子感覺糟糕,也不是好辦法……因為掌握得還不好、練習得還不夠,所以實際中會有偏差:變得和善過頭了,一切以孩子為主,忘了尊重自己尊重當時的情境。當然,最后以家長的不滿、壓抑或爆發等收場。(我曾經就是這樣的家長,現在偶爾還會。)
于是,我在想,如果我是這位家長,下一次我怎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7歲孩子最后11點熄燈睡覺)
我想我會和孩子商量好晚上就餐的時間、做作業的時間和最后就寢的時間,確定后并堅持,然后其他時間的安排聽由孩子來安排。
自由和界限(或責任)猶如硬幣的兩面,如果孩子擁有無限的自由,那么自由對他來說毫無意義,而且他因不知道界限在哪里反而會缺乏安全感。
當我讓我的孩子自由安排他自己的時間時,我也不斷提醒我自己他的年齡。
Day 32 2017.05.24
早晨的煩惱
在各種有關親子的工作坊和講座中,都會聽到有家長煩惱孩子早上不起床、上學要遲到的事。
“家里的氛圍是由父母建立的,而全天的基調是在早晨奠定的。很多孩子和父母以爭斗開始每一天,因為,正如我們說過很多次的那樣,孩子們會一直做管用的事情。對孩子們來說,忽視父母的嘮叨和說教,并讓父母為自己做所有事情,在太多的情況下都很管用。”
我們看一下以下的建議:
1)不嘮叨、不說教,讓日常慣例說了算。在我們家,日常慣例在家庭會議時探討達成一致。
2)為每天早上該做的事情設一個最后期限。對于小兒,8:45鬧鐘響,不管有沒有吃好早餐,都拿起書包出門上學。
3)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做好準備。不嘮叨或提醒孩子們需要做什么。要讓他們體驗忘記事情的后果。
對于這條,我對老大是這樣的,對老二還沒有完全做到,還會嘮叨或提醒。
所以,老大做得很好,自我管理很棒,早上我們基本上都是相處愉快;而我和老二有時就會有紛爭。現在一總結,怎樣做更有效一眼就看出來了。
4)如果你很難克制住鬧得就在孩子為上學做準備的時候多花點時間沖淋浴。
哈哈,放輕松。
試試看,這樣做有助于你得到孩子們的合作,從而幫助每個人都感覺更好,讓每個人一天的生活都更加順利。
Day 31 2017.05.23
家庭會議
“休息”了近2個月的家庭會議昨天又重新開啟了。
在致謝環節我們全家再次學習了“致謝”要說具體的事情,而不是泛泛而談;“致謝”是感謝家庭成員,只說好的,無需指出對方不合適的地方。
然后我們在一起探討各自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
在正面管教的錯誤目的表中,無論對方的錯誤目的是什么,在積極回應的選項中都有“家庭會議”。
我喜歡每周一次的家庭會議,一來有一種儀式感,二來也是我們全家的特殊時光,彼此感謝彼此連接,三來可以對關心的話題心平氣和交流......
“家庭會議除了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同時家庭成員還能夠學到溝通技巧、合作、尊重、創造性、表達感受以及作為一家人如何快樂相處......”摘抄《正面管教A—Z》
Day 30 2017.05.22
愛發脾氣或好斗的孩子
“體驗一種感受與表達情緒(比如發脾氣)是有區別的。憤怒是一種感受,是隨著你相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對一種情形感到無能為力而產生的。憤怒還可能是對傷心的一種掩飾。發怒的孩子有可能是對自己的父母、其他孩子、自己、生活或對他們發怒的其他人感到沮喪。
孩子們可能認為沒有人關注自己或考慮自己的需要。
孩子們通常都有充分的原因感到憤怒,即便他們有時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但孩子們被別人指手畫腳和控制,并且沒有選擇是時就可能會感到憤怒。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常常會感到憤怒。
如果成年人對孩子進行身體或語言虐待,孩子們會感到憤怒。而且,如果一個孩子看到父母用攻擊性的方式回別人的憤怒,他也會這樣做。
父母們往往以更多的控制和威脅來回應孩子的憤怒和攻擊行為,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感到憤怒,你們之間可能出現了權力之爭,擺脫這種權力之爭并為合作而努力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愛生氣好斗,我們真的要想一想我們給到他的是什么樣的言傳身教,我們是“以暴制暴”、控制,還是去體會他的感受、了解他的需求和他行為背后目的?
如果我愛生氣,又是有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Day 29 2017.05.21
列一個感覺詞匯表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了解他們自己的感受并培養情商,就要從傾聽孩子的感受開始,而不是試圖通過解釋來否認孩子的感受,或替他們平復平復自己的感受。你的孩子會從中了解到,有自己的感受并將感受表達出來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的孩子正通過行為表現出某種感受,而不是把它說出來,也就是說正在發脾氣而不是談論自己生氣的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通過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幫助他明確自己的感受。”
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要不斷和孩子交流表達感受的詞匯,如:快樂,喜悅,愉快,舒服,傷心,難過,氣憤,憤怒,無助,惱怒,尷尬,害怕,困倦,無奈,絕望,害羞,喜出望外等等。
當我們可以很好地識別自己的感受時,我們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表達感受,同理共情他的感受。
先從自己練起吧。
Day 28 2017.05.20
愛發脾氣或好斗的孩子
“體驗一種感受與表達情緒(比如發脾氣)是有區別的。憤怒是一種感受,是隨著你相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對一種情形感到無能為力而產生的。憤怒還可能是對傷心的一種掩飾。發怒的孩子有可能是對自己的父母、其他孩子、自己、生活或對他們發怒的其他人感到沮喪。
孩子們可能認為沒有人關注自己或考慮自己的需要。
孩子們通常都有充分的原因感到憤怒,即便他們有時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但孩子們被別人指手畫腳和控制,并且沒有選擇是時就可能會感到憤怒。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常常會感到憤怒。
如果成年人對孩子進行身體或語言虐待,孩子們會感到憤怒。而且,如果一個孩子看到父母用攻擊性的方式回別人的憤怒,他也會這樣做。
父母們往往以更多的控制和威脅來回應孩子的憤怒和攻擊行為,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感到憤怒,你們之間可能出現了權力之爭,擺脫這種權力之爭并為合作而努力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愛生氣好斗,我們真的要想一想我們給到他的是什么樣的言傳身教,我們是“以暴制暴”、控制,還是去體會他的感受、了解他的需求和他行為背后目的?
Day 27 2017.05.19
平等地對待你的孩子們
“如果你有不止一個孩子,那么,為了防止同胞競爭、出現好孩子-壞孩子組合以及傷害孩子們的感情,你可以使用的一個最方便的詞語就是“孩子們”。成年人往往會形成挑某一個孩子毛病的習慣,而不是使用“孩子們”這個詞同等地對待每個孩子。
我們很難知道究竟是誰挑起了事端。”
曾經經常2個孩子同時告狀,大的說小的煩他,小的說大的推他......每次他倆都覺得對方不好,我就忙著做“警察”來判是非,往往三方皆“氣”,誰都不順。
后來,我聽到后,就說知道了,你們準備怎么辦?
這時誰對誰錯不是重點,他們要什么樣的結果并怎么實現才是重點。
漸漸告狀少了。
有時仍有狀況發生,我又學著體會他們各自的感受,他們被聽到了,滿腹滴氣惱或委屈、無奈頓時釋放,身體柔軟、情緒平復,也因此他們懂得了各自的兄弟,感情升溫。
只要做父母的放下對孩子們的評判和比較,尊重他們的差異,孩子們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合作而非競爭。
Day 26 2017.05.18
養育方式的差異
簡·尼爾森: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共同養育孩子,就意味著父母雙方必須要有完全一致的養育理念和行為?如果父母之間是一種相互尊重的關系,那么雙方就會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并且知道兩人不一致也沒關系。孩子們完全可以毫不費力地明白爸爸是這種做事方式,而媽媽是另一種。這并不會給孩子們造成困擾。有害的做法是,父母中的一方試圖過度彌補另一方的做法,而不是做自己;或者允許孩子操縱父母相互對抗并主導整個家庭。一旦父母們學會看重彼此的差異并尊重對方的養育方式,他們就能快樂地共同養育,并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我們做父母的,原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怎可能一樣?
當我們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們承認我們之間的差異嗎?我們能尊重彼此嗎,還是對著干?
如果我的養育方法更合適時,我是對配偶不耐煩、說教、嘮叨,還是讓配偶看到我的養育方法并相信經驗不足的ta會通過觀察來學習?
我們有沒有在孩子面前數落配偶的不是?
......
尊重而有界限并接納彼此之間的差異,孩子們能夠知道,父母之間的差異可以成為財富而不是負擔。他們會知道,做事的方法并不是非對即錯。他們還能學會觀察人的行為,并找到讓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的辦法。
Day 25 2017.05.17
過你自己的生活
“太多的父母都試圖讓孩子延續自己的生活。他們希望孩子完成自己人生中沒能實現的事情,或者認為孩子應該取得和自己一樣的成就。他們不愿意花精力尊重孩子作為一個人的感受與愿望。
卡里.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集《先知》中說得非常精彩: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了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過你自己的生活,意味著在支持孩子追尋他們的夢想的同時,要積極追求你自己的夢想。這不意味著忽視或嬌縱孩子。這你就會喜歡自己的孩子,因為你不會再依賴于孩子。”
今天摘抄一段《正面管教A--Z》中有關“過自己的生活的文字”。
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第三章第六節中也選用了紀伯倫的這首詩。
用心體味著這首詩,此刻,我不想說什么。
Day 24 2017.05.16
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的相似性是最容易預測的,因為這是一個變數最少的位置。
當然,并非所有老大都會形成完全一樣的特點,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之間的不同點猶如我們的相似點一樣多;但是,出生順序相同的人往往會形成一些相似的個體特征。如:負責任、領導者、專橫(哪怕他們內心里希望別人為了自己自己做得更好)、完美主義、挑剔(對自己以及對他人)、循規蹈矩、有條理、好勝、獨立、不愿承擔風險、保守。
《正面管教》中對老大的解讀以及還有不少內容對“獨生子“”一些例外”等等的闡述,可以幫助到我對老大的理解,加上最近開始慢慢學習五行,對孩子的時間局的了解,都在幫助我可以更智慧滴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Day 23 2017.05.15
今天一位8年級的媽媽說她孩子從小他們家長就贊美他,結果現在沒用。
于是我們在一起學習了鼓勵和表揚的區別,這位媽媽發現原來他們的贊美基本上都是表揚,根本沒法激勵起孩子的自信、勇氣、獨立和能力。
我喜歡和青春期的家長們分享“特殊時光”這個“秘密武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家長和青少年建立起情感連接,而且它還具有鼓勵的效果。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特殊時光”有鼓勵的效果,是因為:
1)當孩子們能期待和你的特別時光時,他們會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他們會感覺到他們對你很重要。
2)安排好的特別時光是對你的一個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么要孩子——是為了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
3)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你的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時沒有時間的事實會容易得多:“孩子,我現在不行,但我盼著我們4:30的特別時光。”
Day 22 2017.05.14
晚上9點多,溫哥華還沉浸在母親節的溫馨氛圍中。
坐在桌前,讓自己慢慢沉淀下來。
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
在剛結束的慈善活動中,孩子們完全是主角,安排一切,特別是青少年們。他們愿意來參加這樣的活動,如果沒有和財(父親)和印(母親)的好關系,或許他們更愿意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
我家青少年上個月的某個長假的一天突然說母親節那天陪我逛街,把我驚訝得“啊~”。有了這樣的好關系,請他參加組織這次母親節的慈善活動順風順水,更意外的是他還做了主持,還主持得詼諧幽默又真實淳樸。
修個好關系,給予自由空間,真的很重要,特別是家有青少年。
祝福大家!
Day 21 2017.05.13
今天早上起來就收到朋友微信求助,關于家中9年級的孩子玩游戲的事,昨晚家中硝煙彌漫。
我推薦她先聽一聽《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中的相關章節的音頻,然后我們再聊一聊怎么面對和解決。
我自己也在路上聽了下載下來的音頻。
如今的世界和我們成長時的世界已經很不同,他們的交流方式和我們當時已經完全不同。
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勢必天天“水火不容”。認識到后,也捫心自問,除了外部世界的不同,還有什么把孩子推向網絡?他在網絡里獲得了什么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我是不是把孩子玩游戲這件事恐怖化了?(我曾聽到過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沉迷”游戲中,他的孩子每天玩游戲的時間是30分鐘。)我為什么對孩子玩游戲這件事這么緊張?
我還沒有完全對此心平氣和,但我還是選擇放手和以及適當的關注,和善而堅定:孩子自由選擇用電腦的時間,我們共同商定休息時間,每晚臨睡前必須把電子產品放在門外。
Day 20 2017.05.12
小兒遇到不順心的事,還是會很不愉快。隨著我對我自己情緒的不斷覺察,我對他的生氣沒有那么敏感了,而他一次次平復的時間也是越來越短了。
今天洗澡前不開心,躲進房間,我敲敲門,他在里面回我說給他10秒鐘時間他要一個人待一會。(他一般都會選擇自己在房間里待一會,我也尊重他,不會硬要去安慰他或抱抱他,給他他需要的。)
然后等他出來后就一切正常了。
給予耐心和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情緒,和情緒相處,他會了解到情緒來了不可怕,也很正常,它會走的。孩子天然有處理情緒的能力。
Day 19 2017.05.11
昨日和老大提起volunteer的事,給他提供一個信息和機會,并給他看了介紹。他沒有表達什么。
老大今天主動跟我說volunteer的事,他會自己安排好的,并清晰表達對于我給他提供的志愿者活動的資訊和機會沒興趣。(好,有力量)后面因為他的一些表達,我是有情緒的,我就跟他說,我現在有情緒,這件事我還想和你聊聊,我晚點再和你談。
積極暫停,太重要了。
當我平復后,我看到了孩子的力量,他的力量讓他可以對我say no;我看到了他的主見,這樣他在和其他人交流的時候就更會去表達他自己;我看到了他的自信,他說他可以自己安排;我也看到了他的主見,他不用隨從我;同時,我也看到,在過去的相處中,我也給到了他安全的空間讓他相信這樣表達是可以的(寫到這里又要給自己點贊了)。
今天,謝謝孩子,讓我有機會學著用“積極暫停”平復我的情緒;讓我有機會去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到孩子的鮮活生命。
感恩!
Day 18 2017.05.10
青少年總是比較酷,比較想擁有獨自空間獨自時間,回到家后就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享受著。
家里有著青少年,特別是當媽的,每天有那么多話要想說的媽,一開始還真不習慣。實際上目前還是沒習慣。
好在我這個當媽的,常常積極正向,接送青少年的路上,聽聽他推薦的歌曲、聽他說說話;在家里他想聊天時和他一起看個視頻、說個新聞、聊個歌曲或歌星;或者放洗凈衣服的時候趁機摸一下他的頭或拍一下他的肩;如果覺得還不過癮,和他約個時間單獨聊一會......
怎樣,都想辦法擁有和青少年的特殊時光,把彼此的情感不斷連接。
也不斷做好放飛的心理準備,并不斷學著放手。
Day 17 2017.05.09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人要求孩子控制他們的行為,而大人卻難以控制得住自己的行為。”
曾經因為老大吼老二,我對著老大吼;曾經因為老二生氣,我也生氣地對著老二說怎樣又生氣了;曾經因為老大的一個不太有禮的回復而很不禮貌地評價他......
這些曾經,依然會偶爾出現。
我學著不斷往內看自己,看看我對孩子的要求我自己做到了嗎?
剛才老大在房間里對著電腦和另一頭的朋友興高采烈地說話,我輕輕進門輕輕跟他說請他輕一點。因為弟弟已經開始睡覺了,我在遠離的書房聽到很大的聲音,弟弟睡在隔壁聽得就更響了。
他點點頭。10分鐘過去了,他屋子里傳出的聲音明顯輕多了。
每天進步一點點,為自己點贊。
Day 16 2017.05.08
權力之爭
孩子漸漸長大,大人們會覺得越來越難以讓孩子聽話了,并且會常常“肝疼”。
權力之爭中,誰都想贏,想證明自己更厲害更有力。這也就非常能理解特別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了,他們用叛逆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對世界的把控力:我能贏。
當大人們發現自己與孩子陷入了“權力之爭”時,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爭斗,并承認所發生的事情:
1)我覺得咋倆陷入了權力之爭。
2)我的所作所為也加劇了這個問題。
3)我猜你覺得自己受到了壓制。
4)我不想這樣,但我確實需要你的幫助。
5)讓我們都冷靜一會,然后再看看怎樣用一種彼此尊重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步呀第一步,覺察如此重要,承認也一樣重要。
且行且珍惜吧,能有“權力之爭”的,關系都夠“親近”。
Day 15 2017.05.07
“女兒,你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就是你的性格,要是能改改好就更好了。”
有位朋友在和我聊天時分享了她對女兒說的這句話。我邀請她,假設她是女兒,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聽到的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我們做父母的,總會覺得孩子有時不可理喻,明明我們“語重心長”地“好好”說話,他們卻會“橫眉冷對”。
假設你是孩子,你聽到你的父親或母親說了上面那句話,你會覺得你的父母在肯定你鼓勵你嗎?你會有信心和動力去修正嗎?你恨不恨父母說這樣的話?
假設你是父親或母親,你說著上面那句話,背后的態度是什么?內心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這背后常常是說教或失望,簡·尼爾森說這會讓所有的孩子都喪失信心。
我審視自己說的話,多說可以鼓起了孩子的信心和勇氣的話語,小心會打擊了他的信心和勇氣的話語。
Day 14 2017.05.06
今天小兒生日,8歲。
我從努力學習,到發現錯誤學習,再到正確的學習,漫漫路,越走越踏實,也收獲一路風景。
在一路風景中,不斷拼著正面管教的拼圖:
1)理解孩子的四種錯誤行為目的
2)和善與堅定并行
3)相互尊重
4)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5)社會責任感
6)家庭會議和班會
7)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
8)給予鼓勵
有時會覺得貌似不管用,正面管教提醒我去檢查一下是否漏掉了上面的哪一塊“拼板”。例如:
家長或孩子不理解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解決問題可能就不會很有效。
有時我們首先要修復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放下對孩子不良行為的處理。
修復中對孩子的鼓勵往往可以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的動機,而無需特地處理行為。
但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的錯誤目的,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那么鼓勵似乎也不會起作用。
完整充分、一步一個腳印、每天進步一點點地學習實踐PD,對自己耐心有愛,對孩子耐心有愛。
Day 13 2017.05.05
自從知道懲罰的長期后果,就選擇放下了懲罰。但在過程中也會有糾結:不懲罰了,是不是對孩子就是縱容了?
和善而堅定,讓我看到:對孩子和善,是對他的尊重;同時,我也有對自己尊重的權利和需要,以及對當下那刻情境的尊重,所以該堅定的時候是要堅決堅定的。
和善而堅定使得我們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解決問題,也幫助我們把人和事分開。
簡·尼爾森推薦了一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于家長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并增進孩子們的合作:
*等一下就輪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繼續談。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要做,不要說。(例如,平靜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該怎么做。)
*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當孩子在商店發脾氣時)“我們現在要離開商店,待會(或明天)再來。”
當家長決定使用新的方法時,需要不斷練習。同時,也要花時間幫助孩子學會相互尊重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Day 12 2017.05.04
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昨天提到的懲罰,是無助于孩子培養歸屬感和價值感,這也是懲罰從長遠來看沒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正面管教提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標,孩子尤其如此。
那么,怎么能讓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呢?我們在家里可以怎樣幫助呢?
我家有一個方法是干家務活:洗衣服、疊衣服、吸塵、整理房間、洗碗、做飯、扔垃圾、除雜草等等。
在做的過程中,孩子一次次練習,一次次能力增強,一次次自信,一次次覺得自己有價值;也一次次感受到自己是家中一員,越來越man,我也越來越會“偷懶”了。
Day 11 2017.05.03
“很可笑吧!懲罰的出現,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感覺:我覺得生氣,所以我要罵你;我覺得沮喪,所以我要發脾氣;我覺得害怕,所以我要威脅你;我今天過得糟透了,所以我要找你出氣。”
誰那么神,把懲罰時的“我”描寫得這么惟妙惟肖。
曾幾何時,和孩子們談談時,基本上是一言堂,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就......
結果可想而知。
哎,不忍回顧呀。
到某一天,不想再這樣下去了,因為自己和孩子都不愉快。
懲罰造成的4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現在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 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 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當我發現懲罰帶來的后果沒有一樣是我想要的,我于是開始學著不再“贏”孩子,而是每一次都愿意相信他們下一次會比這一次做得好一點點,會詢問我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他們改善。
我不是完美媽媽,我的孩子們也不是完美小孩,但我們之間的相處越來越輕松了,這是我喜歡的。
同樣,我們也可以去覺察,在伴侶關系中,我們是不是也會用“懲罰”法?
Day 10 2017.05.02
再談“貼標簽“
當有意識地想“我不要隨便評判別人”,就會刻意練習,對自己的所思所想帶著覺察。
同時,對他人的言語會變得很敏感,或會有不愉快的感受,甚至會想“這不是評價嗎?不可以評判呀!評判不好!”其實,這時,我也陷入了“評判的漩渦”。
這種現象,在我身上,傍晚時分剛剛發生過。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這么說。
既然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且行且努力吧。
Day 9 2017.05.01
“孩子懶”、“孩子拖拉”、“孩子愛生氣”、“孩子嬌氣”、“孩子沒上進心”......
我若是孩子,被貼上諸如此類的標簽肯定會不爽,更何況如果爸媽當著我的面這樣說我,我會選擇戰或逃或屏蔽,一定不會心服口服承認然后去修正。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這么說。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而這大多數人也包括我在內,盡管我已經開始練習和覺察了,但曾經的慣性會慣性而出。在新的習慣養成之前,仍然需要不斷操練和覺察。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練唄。
Day 8 2017.04.30
今晚好朋友們聚會,其間有A在述說生活中面臨的困難,于是其他人就七嘴八舌有理有據肺腑之言……只要有人說,A就會馬上搶過話題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混跡其中的我,突然看到了什么,我發現A其實只是想傾訴,并不是希望我們出謀劃策。
我說,大家停,我在這里先對A說一聲“很抱歉”,A把我們當作最親密的朋友,所以才在我們面前吐露心聲,而我卻想著幫她轉念等等,我太抱歉了,其實A只是想要我們聽她說話。我的話音還未落,A就留下了眼淚,同時她的嘴角是彎彎向上的。
同樣,在和孩子交流互動中,孩子有時會或沮喪或發怒或郁悶或痛苦,跟我們說一些發生,我們有沒有發現,如果我們急著去幫他想辦法出主意,他要么說沒有用,要么覺得我們煩,要么不理我們......當我們知道當下那刻,他其實只是想要傾訴,只是想要表達,只是想要被聽到,如果我們在旁邊全心傾聽,他釋然了,于是他也能很快地想出解決方法,根本不用我們操心。
傾聽的力量是強大的。
同時,安其不安是要好好修煉的。
Day 7 2017.04.29 周六
老大周四隨學校樂隊演出周日才歸。
周四晚上短信問他,“好嗎?兒子”,等我睡了之后第二天看到他的留言:“嗯”,“睡了”。
昨晚晚上驚喜,他發了一張晚餐餐食的照片,和一句“跑步機跑了30分鐘”,然后“銷聲匿跡”。
昨天我身體不舒服,加上要準備晚上的一個活動,所以都是由我先生接老二放學、送他去課外活動、陪他晚餐。晚上老二回到家,對我說,媽媽,你好嗎?你一個人在家,晚飯吃了嗎?我想你。然后給我一個一個緊緊的擁抱。
每一天,我都看到我的兩個孩子不同的呈現。
曾經,我總是用老大的發展軌跡來衡量老二,把自己把老二整得很痛苦;曾經我又希望老大的有些地方像老二,弄得自己常郁悶。
當有一天,我意識到并放下比較,于是我容易用接納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我的兩個孩子了。
《正面管教》中關于出生順序的講述,讓我更了解到孩子出生順序有可能導致的差異。
每一顆種子都有它獨特的煥發,每一位孩子都自帶光芒。
我在陽光下,喜悅平和。
Day 6 2017.04.28
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
我們的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只要管ta吃喝拉撒就ok了。慢慢地,到了ta會走路了,會說話了,就會經歷ta的第一個“不”時期,會發現孩子好像越來越不聽話了,好像孩子越來越難管理了,然后發現似乎要贏孩子越來越難了。
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了,父母開始非常抓狂了,這個臭小子/傻閨女怎么怎樣弄都搞不定呀。父母覺得很挫敗,貌似一直贏不了。
這時我往往會跟抱怨來氣的家長說,恭喜你,你家孩子有力量。如果每次都是你贏孩子輸,你想讓他成輸家嗎?再說了,你贏了孩子又如何?孩子和你漸行漸遠,和你無話可說,不搭理你,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而贏得孩子的心才是重要的,在交流互動溝通中,1)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2)接納孩子,接納所發生的一切,友善、關心和尊重孩子,那么你會發現孩子就已經愿意聽進去你的話語了。這時,3)表達自己的感受,記得哦,是感受,不是想法或決定,4)邀請孩子想出解決方案并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
當ta被傾聽到了,ta也愿意聽聽你的。于是,你就會贏得孩子的合作。
問問自己,我想“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Day 5 ?2017.04.27
今天老大放學后直接坐school bus隨樂隊去Whistler演出,要周日晚上才回家。早上他離開家門前,我這個當媽的依然舍不得,抱了抱他,臨走前I love you,I love you的,他也習慣地回我I love you too,也沒有介意他的同學在邊上。(他同學因為家人有事提前把他送至我家,然后有我們送至學校。)
孩子進入中學,我越來越放手,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反而越來越親近。他會給我聽他喜歡的音樂,也會選他覺得我會喜歡的音樂(往往一選即中),會邀我一起看滑雪視頻,還會鼓勵我去挑戰雙黑,會提醒我不要太累;我也會看他玩一會游戲,盡管云里霧里,很少問作業做了嗎?較多問需要我幫什么忙,很少打擾他,想要和他聊聊時會提出請求......
昨晚他整理行李,我都沒想起來去“關心”一下,直到今早臨出門的時候才想起問一句演出服帶了嗎?
放手是給予孩子信任,相信他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放手是給予孩子自由,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事;放手不是放任,在放手之前要一步步培養孩子的各方面技能和品格;放手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義無返顧地支持者他。
Day 4 2017.04.26
簡·尼爾森說她最受歡迎的一句話是:“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她感覺更糟?”
最近小兒上學遲到多于不遲到,今天8:59出門,比昨天早了3分鐘。(學校9點上課)
第一步,先肯定進步:今天8:59出門,比昨天早了3分鐘。
走在路上,剛想開口語重心長,頓時打住:這么美好的上學途中,好好享受一路芬芳吧,感受當下,只有當下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溫哥華今年的春季來得較晚,各種鮮花剛剛開始次第花開。于是一邊欣賞一邊好心情地和小兒或勾肩搭背或手牽手。
快到學校的時候,他突然拿出路上撿的小木片假裝開槍,我對他說:I 服了U了,我倒。結果他開心地對著我笑。我問他媽媽都說我倒、I服了U了,你為什么還對我笑而不是生氣呢?他笑嘻嘻地回我:因為你說的時候in nice way呀。
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完全感知得到,這就是,同樣一句話,你的心思動念不同,你會向孩子傳遞不同的信息,你千萬不要以為你說了一句nice的話,如果語氣語調不對勁,如果你的念想不合適,孩子完全能感知得到的。
所以,當我說我好好跟孩子講了,他就是不聽。這個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真的在好好講話了嗎?
送至學校,照舊擁抱kiss,各祝have a great day,并拉勾約好放學后找時間聊聊可以做些什么他可以做到準點上學。
愉快的早上就這樣開始了。
到了放學后,我們按約討論,他說設置鬧鐘在8點(自從改成夏令時,鐘的時間一直沒調,所以鬧鐘功能就沒啟用),起床前請我到他房間抱抱他kiss kiss他,就可以了。
好吧,已經入夜,等著明天早上的實踐。
我們都可以感覺好并一起解決問題。
Day 3 2017.04.25
正面管教不斷提醒我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每次講課,都會邀請他人,先連接,先連接。我知道,我的潛意識在不斷提醒我要和他人先連接,要和先生要和孩子多連接。
天天看著家中的海報:與孩子建立連接的7項建議,今天早上的發生,讓我看到了我和我家孩子的連接。
周二一早是孩子參加學校田徑隊訓練的日子,下午放學后是Jazz Band。早上照例6:40去叫他(因為他說他很想去的,希望我可以幫助他,所以“叫醒他”這個忙我愿意幫),然后我下樓準備早餐。他太困了,怎么也爬不起來。按照以往,我會想辦法把他弄醒,并會嘟囔著“既然決定了就要去做”等的革命理論。今早,我放下了,看著緊閉雙眼的孩子,我看到了孩子很累、他最需要的是睡覺,他的身體很需要睡眠(身體不會撒謊)。
站在了孩子的角度,就知道什么選擇才是最合適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并與之共情”。
同時我也放下了擔心:孩子缺席教練會怎么想,會不會覺得......打住一萬個念頭,“別再擔心別人怎么想,要做對你孩子最有力的事”。
傍晚接他的時候,問他還好嗎?累嗎?他說還行。看著他略有倦意的臉,暗暗高興,幸虧早上沒有強拉他去田徑隊訓練,否則估計他撐不到放學,更不要說參加放學后的Jazz Band訓練。
孩子也說了,如果早上去訓練的話,估計撐不到現在。
我學著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放在優先位置,而不是他人的眼光和想法。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選擇對孩子最有力的事,并確保你把愛傳遞給了孩子。
今晚我會提醒他早點睡覺,明天一早還有Band訓練。
Day 2 2017.04.24
理解了三體腦之后,對積極暫停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情緒中無法做出理智選擇,這不是人定勝天的事,要相信科學。
有人會說,我暫停了,豈不是便宜ta了,ta以為ta是對的,我是錯的了。
OK,生活中我們被對錯好壞捆住得還不夠嗎?
難道有效果不是比對錯更重要嗎?
好了,說了一堆,其實是自己對自己說的。也說明自己做得還不夠。
犯錯是成長的好機會,繼續給自己鼓勁加油。
Day 1 2017.04.23周日
學習正面管教,“犯錯是學習的好時機”是印象深刻的理論之一。不僅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更是我們大人學習的好機會。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對犯錯說,“太好了”,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是“太好了”把“犯錯”往積極方向引領,“又可以修正了”,變成歡欣鼓舞。
一步一個腳印,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