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陽志平老師發布了一篇公眾號文章,題目是《當腦認知科學遇上教育》。文章的大意是“中國腦計劃預計年底出臺,投資規模比肩美國。”,陽志平老師很早就開始腦科學領域布局,現在國家開始這方面的計劃,簡直是一個風口,好像陽志平老師有預見能力,一切都好像順理成章,就是為他準備的。
然而,知道陽志平老師的人都知道,他一直都在付出什么,都在做些什么,成立公司,孵化開智,愛貝瑞等產品,不斷的帶動各路才俊朝著既定方向不斷的前行。
我一直比較喜歡關注愛貝瑞的信息,就因為自己特別喜歡孩子教育問題,期待自己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兒童教育實踐者,同時也能幫助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兩個孩子。愛貝瑞聚集了大量的搞心理學的教授及專家,全國優秀的人員,現在都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看著他自己有一種無力感,認為自己無法參與進去,自己的水平實在是太low了。
一直還有一個心態,就是期待愛貝瑞可以提供成體系的教育課程,可以帶領我們學習,接觸疑惑,更好的教育孩子,就像掛在這棵樹上的蟲子一樣,期待吸取他的養分,并沒有想到過要為他做些什么。因為自己感覺對方已經很強大了,無法為他做些什么,已經繳械投降,就等著知識的傳授,就等著現成的成果出來,自己直接拿來使用。
然而在當今知識創造的時代,這樣的坐等靠是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都在不斷學習,不斷前行的時刻,我要是一直坐在那里等結果,那只能讓自己越來越low,不能很好的學習關于兒童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
我的理解是掛件就像是一個被動吸取養分的蟲子,總想吃現成的。不想自己創造,因為這是一件很費腦子的事,做起來比較困難。而插件則像一個系統的有益補充,就像為樹木成長提供幫助的啄木鳥或者太陽、水,他們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對方成長,作為有益的補充,大家就像一個系統,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互促進,而不是一味的索取。
既然自己喜歡愛貝瑞,喜歡兒童教育,那么自己的戰略方向就是要成長為一個插件,對兒童教育有益的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