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就是到了黑龍江了。”
這是我在即將抵達三亞的火車上聽到的一句話。這輛從北京開往三亞的火車上坐滿了東北人,他們像候鳥一樣按照季節遷徙,縱跨整個中國去找一個溫暖的地方過冬。伴隨著這句話,我抵達了傳說中的黑龍江省三亞市。三亞火車站出站口的情景十分詭異,你無法根據這里冗雜的人群穿著準確地判斷你所處的地方、季節和溫度——羽絨服沖鋒衣登山鞋,和短袖大褲衩人字拖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里。初初抵達的游客試圖通過觀察當地人的穿著來揣測氣溫,而非自己的切身感受,這一點讓我感到奇怪。
我也像一名游客一樣,手里拿著剛脫下的羽絨服,邊擦汗邊擠上公交車,去碼頭坐船前往西島。碼頭位于鹿回頭廣場附近,周圍沒有任何標注和字眼來告訴我這是一個碼頭,接連問了好幾個搖頭的本地人后,我碰到了一個西島土著居民,跟隨他一路登上了一搜中型輪渡。在前往西島的8海里30分鐘航程中,我才第一次了解了一下這個我前兩天才第一次聽到的地名,西島。
這是海南島周邊最大的附屬島嶼,大概有將近3平方公里。島上的一半地方被開發商做成了西島旅游景區,而剩下的一半地方則稀稀疏疏第住著200多戶近4000口人。景區開發之前,島民們大多以捕魚為生,但景區成立后,大多數島民都進景區從事一些服務行業,領著極低的工資,但很少再出海打漁了。
和我聊天這位曾師傅就是島民這個改變的一個典型縮影。他三四十歲的年紀,皮膚黝黑,紋路深陷,牙齒上有著淡淡的因長期嚼食檳榔而成的血紅色。他目前就在景區內從事管理工作,另外自己買了一個摩托艇,閑暇時間拉著客人玩摩托艇沖浪。他的微信名叫做“劃水高手小黑”,經常外出,去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陸不少城市,算是島民中“見過世面”的人了。“城市里太吵,還是西島安靜”,除了他自己有這樣的感受,他還饒有興趣地跟我講了一個西島出身的一個實業家,哪怕各地都有房產,但還是打算以后回西島養老的故事,語氣里充滿著自豪。
這艘輪渡是專供西島本地居民的輪渡,在船艙內顯眼的位置貼著一個告示,寫著“均不搭載外地游客”,讓我對我自己的身份又多了一層疑惑。但是坐船還是很讓人開心的,也許這個行為本身之上還留有出海遠航的原始基因,容易讓人興奮讓人懷想,好像正在做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情般心潮澎湃。
輪渡最終停靠在一個小碼頭前,燈塔、漁船、簡陋的內港里停靠著很多小漁船,符合對于一個孤島漁村的所有想象。我的朋友魚蛋在就在碼頭等我,反戴著帽子,騎著BMX小輪車在碼頭上晃來晃去,混合著都市青年和漁村村民的雙重氣質,混在上下船的島民中間絲毫不顯得突兀。他是這個西島上目前唯一一家開業的客棧“海浪嶼”的老板,緊挨著漁村碼頭,一棟七層高的黃色小樓,應該是島上漁村中的最高建筑了。
他接到我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歡迎成為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