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當下高齡產婦已成為發達城市的標簽之一。但高齡產婦更容易出現流產、母子擇一、唐氏綜合癥寶寶等不幸狀況,為了成為母親,她們承受著來自社會輿論、家人朋友的心理壓力。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待此事?
在女人追求事業的年紀,身邊總會有親朋好友告知快到適婚年齡,趁年輕生孩抱孫,追尋事業發展的同時別忘留一線「生」機。「高齡產婦」一詞成為中斷女人事業發展的理由。
(點擊可查看大圖)
此時此刻高齡產婦的壓力不減,反而與日俱增。高齡本是中性事實,但當提到高齡產婦,社會就會以各種醫學名詞來恐嚇,并且聲色俱厲地責難這些女人們:是因為你沒及早準備安排,沒能用更年輕適用的身軀懷上嬰孩,多么可惜,多么不該,所以你要承擔起這些心理壓力。
子宮長在女人身體里,而「想生」與「能生」卻是場角力。歲月在背后嗡嗡作響,這些女人成了擔心受難的高齡產婦。
醫學與心理壓力
醫學雖指出女人身體老化可能產生的問題,但當代女性思想從家庭解放走入職場,追尋自我成就生活,家庭不再是唯一依歸,甚至也不是必帶選項。對此我們亦心知肚明,晚婚與不婚是個人選擇,遲育可能是家庭共同決定,那么「高齡產婦」的心理負擔,是否不該由女性一人來背負?
甚至應該從「孕婦」個人角度轉移到社會共同協作提供解決方案,給高齡產婦一條安心之路;并且由「個人需求」轉換為「共同需求」,以科技之力,從基本上解決問題。
而事實是,社會依然倡導“女人要早點替自己著想,要及早生產報國”的蠻橫觀點。好在媒體即使進行醫學恐嚇報道,但已不再阻擋女人去追求自己向往的人生。那么我們還可以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人能跟高齡產婦站在同一陣線,讓她們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感到心安理得。
想生的時候生
近期的研究,也開始替高齡母親翻案。
倫敦政經學院(LSE)及德國人口研究所的研究報告就指出,隨著時代進步,高齡母親的特征有巨大變化:她們多半是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高齡母親的孩子在認知測驗的表現上,也優于年輕母親生下的孩子。這背后體現的其實是高齡母親握有更多資源與條件,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
年齡增長本身就是優勢,我們有更多經驗,更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足以包容子女的復雜情緒,而年紀較大的母親有更多資源,也有更多時間余裕養育子女。
——論文《高齡母親與兒童的認知關系研究》
”
看回亞洲的高齡母親們。范瑋琪懷上雙胞胎時,正值38歲。她提到自己打排卵針,曾聽過醫生的警告,告訴她高齡孕婦可能要面對「母子二選一」的危機,讓她馬上展開家庭會議,先下「棄母保子」的決定。還有伊能靜,47歲自然受孕。她的高齡懷胎不為別的,以前也沒想過,純粹是因為很愛老公秦昊,才動了想跟他生孩子的念頭。
(范瑋琪、陳建州和雙胞胎“飛飛、翔翔”)
高齡母親固然堅強,但生育產業確實應該向前邁進。我們應該設計適合年輕產婦與高齡母親的配套設施,給予所有女性在自己心理準備好之時,再成為一位母親的自由。
我相信也會有人疑問,到底早生還是晚生好?我們想奪回的,無非是讓女人自行決定的權利,讓女人在想生的時候去生,讓女人在想生的時候能生,無論她是年輕或年老。
1. ?左手是孩子,右手是夢想
2. ?聽說女人和倒三角更搭
3. ?神奇女俠:我剃光腋毛得罪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