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結束,從大樓走出來,天空陰沉沉的,整個街道看上去也沒有那么鮮艷亮麗。
幾點麻麻細雨貼在臉上,我放緩了腳步,一來這條路已經來過一次了,回去的路大概還有些印象,二來想放空一下自己的大腦。
突然雨下得更大了,地面上出現了密密麻麻的圓點。趁著還沒有變成暴雨,我走到地鐵口。戴著口罩,一時有些不想走進去,比起地鐵里悶得像個密閉罐頭一樣,我更喜歡地面上還能偶爾感受到一絲涼意。
忍不住覺得這雨下得真巧啊,疲憊的路人面無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以再平凡不過的步伐走開了。
老媽給我發來消息:你那邊天氣怎么樣,出太陽了嗎?
我回復她:還好,一般下午才出太陽。
我不想把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和父母報備,有些負面情緒可能一兩天就自我消化掉了,但她肯定會在家里干著急,此時不比剛畢業的時候,少讓她擔憂吧。
有意思的是,越是這樣想,媽媽越是會通過各種細節來試探我在另一座城市的狀態。有時是天氣,有時是這邊的物價,有時是說說疫情,有時是問問我的朋友。
記得請回答1988里有一句臺詞:上帝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吵架的時候,感覺到了被過度干預的程度;不吵架的時候,頓時覺得媽媽的好可以蓋過那些微不足道的缺點。
比如,比任何人都關心我的心情,但又擔心自己說錯話,所以就試圖找到其他的話題。
她會關注兩個城市的天氣預報,一個是家鄉,一個是我在的城市。兩個城市相隔幾百公里,或許這樣能讓人感覺到距離更近吧。
我和張姐住在一起時,聽著她的念叨整日心不在焉,明明知道她說的大部分是有道理的。只是被反復的說,反而覺得像是在聽廣播一樣,人在聽著,思維已經飄到遠處了。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也沒有好好聽她的講話。
只有當我去了新地方,才終于開始理解她說的那些,都是實在又有用的道理。
在外面,做什么事情之前,腦海中總是奇跡般地浮現媽媽常掛在嘴邊的句子: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坐錯車,衣服要洗完澡洗掉,該花的錢就花……我知道自己不夠八面玲瓏,但也沒有迷糊到什么也拎不清的程度,況且身體健康,大可不用這么擔心的。
可是在父母眼里,你永遠都是一個孩子,他們會因為你,開始關心一座陌生的城市。
想起看過的一個故事:疫情期間,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給媽媽買了十個N95郵寄了回家。
媽媽在電話里回復他說今天去藥店,看到有個媽媽給她家孩子買了500塊的口罩寄過去了,自己也準備看,等藥店有貨了,給兒子也買500塊的口罩。
擔心兒子工作的城市疫情更嚴重,順便把他買的N95也寄過去。
故事的后續作者沒有寫下來。兒行千里母擔憂,只有真正在乎對方,才會為對方著想。父母有他們的生活,我們也將會有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能夠從真實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義,首先應該感謝父母的寬容,寧愿放手讓我去選擇自己的生活。
我能做的就是多聆聽一下他們的聲音吧。畢竟,關心只有在雙向傳遞的時候,才是最讓人舒適和愉悅的。
文|辨味姑娘
作者信息:立志講述平凡而有溫度的人生,公眾號:辨味(bianwei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