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言者默
正文:食飲有節是許多古代人之所以長壽的原因,“食”就是食物,“飲”就是飲水,這四個字就是說吃飯喝水,都得有節制。
一個人碰到好吃好喝的,大部分人都想要多吃多喝,但這種吃法或是這種心理,其實就是放縱你的欲望,就像男人見了美女一樣,想要還想多要。只是這種欲望如果不控制,那就會吃撐喝撐,甚至就像電影中發生的事情,一個人長時間沒吃東西突然看到吃的,如果不加以控制的吃,甚至會撐死的。
道家有種理論叫取中,儒家有種叫中庸,就是說不提倡不加以控制的縱欲,這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有節欲這一說法。
按時吃飯,這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的生物鐘和天地是同步的,所以在胃經時也就是早晨七點到九點,會覺得餓,覺得饑,此時正好吃早餐。但饑和餓也不一樣,饑是胃腸空了,餓是內心的一種感覺,想吃東西了。到了中午,也就是心經當令的時候,我們會覺的饑餓,要吃午飯;到了晚上七點到九點,心包經當令的時候,我們還會覺得餓。這其實就是健康人的表現,所以健康人會按點吃飯。
那么真正健康的人會按時按點吃飯,亞健康或者不健康的人會出現什么問題呢?現在好像有句話很有名,很多人說不吃早飯有害健康,會得膽結石等等,問這個問題的人卻沒想到是不是要問問那個人,早晨七點到九點,你饑不饑,餓不餓,很多人頭天晚上吃撐了或者睡得晚了,第二天早晨起來胃還是漲的,而且一刷牙就忍不住要干嘔,而這會如果再吃早餐,這不是幫人而是害人,因為他吃下去的飯沒消化。
食飲有節就是要告訴人們,要順應自身生物鐘的變化,觀察自己的饑餓程度。根據自身情況,既不會吃飯吃到快撐到嗓子眼,也不會餓著自己。
人們常說吃飯要到七八分飽,為什么只要七八分飽?因為胃是有彈性的,年輕的時候胃彈性好,塞多少東西都能很快消化掉。歲數大了后,胃氣弱了或彈性減輕了,你一下塞進那么多東西,它就蠕動差了。這時候就會出現什么?吃完東西不消化,就像心口窩哪兒像堵了個東西,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