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2725 字 | 建議閱讀 5 分鐘
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
是因為環境的過度安逸導致我們不愿努力?還是因為我們本身就不想努力而認為環境本安逸了自然就無需努力?
問題等會兒回答。先來說說,閱讀的問題,最近我收到很多讀者反饋說,閱讀和學習上遇見了一些困難,大多都是說自己讀不進書,想要知道如何改變自己讀不進書的方法。
我這里簡單說一下,其實,讀不進書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核心的一點可能是,目標不明確,到底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
你可以是為了消遣,為了增長知識,可以是找素材,也可以是為了炫耀數量,反正,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讀書,而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很多人雖然說了一大堆的理由,但是,一看就知道是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讀書,甚至反問幾句就說出自己只是不想被人說沒看書?
這簡直是搞錯了讀書的方向問題,是很嚴重的問題,不想讀書就不要讀書,不要勉強自己,可以去看電影,和朋友交流,而不一定非要讀書,難道真的是因為6月又搶購了很多書,覺得不讀書心里焦慮了?
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讀不進書,可以慢慢讀,但是沒有目的亂讀,甚至以為自己讀了就能馬上改變自己,其實是很有害的。
讀不進書,到讀進書是一個過程問題,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讀書來干什么,連炫耀也覺得沒有必要,那真的不要讀書了,因為讀了也是白讀,不要說什么自己總有一天能想起的雞湯話,有些東西是記不住的。
模糊的東西更有害,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知道讀書的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
1
好了開始今天的話題,現在來回答開頭的問題,我認為是不愿努力的更多,雖然他們都號稱自己有上進心,做到的結果來看,就是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很努力,只是怪環境太安逸。
但是很多人一定會否認說自己不是那樣的人,確實是因為環境太過于安逸了,基本物質需求都滿足了,也沒有改變世界的動力,自然就不想努力了,怎么能說不想努力呢?
的確,現在我們都喜歡說自己有上進心,不會隨大流,都很特立獨行,都有個性,可是事實上,我們只不過是喜歡看別人最近在喜歡什么牌子的衣服,我們也跟著喜歡再買一件,看別人在看什么影視劇,我們也跟著看一下,免得見面聊天沒有話題,沒有談資,被大家疏遠,或者說說自己的心得體會。
好像我們如此的在心中特立獨行了,可落實到行動上又無此的無力,而恰好,環境也是很安逸的,自然就說環境的關系了,人受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好輕易改變的,不是嗎?
并不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度追求安逸的環境后,背后潛藏的危機實在是大,可奈何又看不見長遠的危機所在,只能邊走邊看,而當危機真的到來時,有手足無措。
我想說的是,不追求過度安逸,管理舒適區,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至于不想努力重要還是怪罪環境,比起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反正都是不努力。
我建議你要努力起來,這一點很重要,不要你的年齡幾何,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之一,可以是學習一個新技能,可以是實現自己的小目標。
總之,一定要努力起來,對過度安逸持謹慎的態度,保持自己的時刻警醒。
2
不過,就算我再強調,看到的人也很少,踐行的人就更少了。記得前幾年很多人都喜歡去考公務員,覺得這是一個金飯碗,一輩子衣食無憂。
但現在似乎熱度就沒有那么大了,可能是因為改制,可能是因為風險和到公司去上班已經差不多了。
這里就說出了一個問題——過度安逸。像考公務員也算是追求過度安逸的一種方式,認為自己只要考上一輩子就沒有風險了。
這樣的想法,不能說完全錯,但實在讓人很難贊同起來,就像很多人羨慕這幾年搞IT和搞金融的一樣,又想一窩蜂的往里面鉆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人判斷一個工作的價值,不是按照對自己是否有成長來看的,而是看安逸程度,收入多少來看。
而當安逸不行,收入不夠,就開始抱怨工作不行注入此類,真的這樣自己挖坑自己跳,還抱怨別人難道真的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嗎?
我看很多人沒有覺得不妥,反而覺得很好,要么陷入安逸的無法改變的怪圈,要么加班加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加班了。
過度安逸,就已經快變成了另一種被大家追求的新目標,什么錢多,事少,離家近,什么獎金拿了多少多少。
很多人在說這些的時候,都是充滿了一種羨慕之情,仿佛別人家的都是很厲害,都是什么都不用努力就能做到過度的安逸,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有這樣思維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思維向別人而已,認為這是一種很成功的表現,可不知道別人在深夜加班的痛苦,不知道看似輕松的獎金,實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從這一點上說,世界也是公平的,因為它真正知道誰真的付出了,誰又沒有付出。
過度安逸,只會讓人被其美麗的外表所迷惑,而不知道背后的殘酷,而追求安逸,會讓人不知不覺陷入一種停下來就好,不需要改變什么,就能這樣一直安逸下去的幻覺。
可為什么你又會在未來遇見危機的時候,說自己想改變現狀呢?
更大的可能是到那時,改變無力,因為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你沒有努力,你一直過得很安逸,忘記了跨出自己的舒適區,對自己做出挑戰了。
于是,改變無力就讓你產生了恐懼,焦慮,抱怨的負面情緒,你想甩掉它們,可卻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甩掉。
而這些危機,很可能都是你現在就埋下的,而你說自己現在沒有埋下,只是享受當下,那還有誰能說什么呢?
3
但是作為廢話有點多的我,還是想多說一些,說三點吧。
1、學習里的舒適區要敢于突破。
我們的一生就是成長到衰退的過程,但是在自我知識的成長里,我們可以無限的增長,而自我成長里的冒險,更是值得的,可能會收獲意外驚喜。
現在很多人都標榜自己學了經濟學,一切都是用成本說話,但是自然努力的程度就會大打折扣,因為整天都在想自己的成本幾何,如何最大效率,可有的是就需要不計成本,比如,陪伴家人,陪伴孩子。
行動上更是如此,似乎行動了就有時間消耗,而很多人就因此不行動,最后一樣時間成本也沒有了,說得時間成本可以管理一樣。
2、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要在安全的舒適區里。
但有兩個特例,這個要注意,就是人身安全需要在舒適區,這個是一次性的,沒有第二回,這也是我為什么強調說開車要安全駕駛,就是因為生命是無價的,一旦損失就再也沒有了,沒有第二回的說法。
而財產安全也是很重要的,這個可以適度追求冒險,但是大多數要保證在舒適區,不然,對未來也是具有重大風險的。
3、反思舒適區范圍。
當我們隨著行動越久以后,擴大舒適區是很有可能的,這和我們熟悉一件事的程度有關心,也是成長的表現,但不要越成長越焦慮,什么都想要,變得無所適從了。
這個值得注意一下,需要我們通過反思修正范圍的大小,自己現在是不是在新的舒適區里了,需要需要跳出,需不需要跨越。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就是不會認為安逸是一種終極追求,而是當做一種提醒機制,當自己發現了自己開始沉溺于安逸時,要敢于挑戰自己。
持續踐行
今天最后只問一個問題,你是想在未來改變無力還是改變有力?
讀一下下面的每日廢話,就知道了。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