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各大小說IP頻頻被改編為影視劇,投資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內容產出行業。但是實際上,大眾對內容創業的態度南轅北轍,有人認為“內容創業撈金又快又狠”,有人認為“內容創業已到窮途末路”。而從古至今,“內容生產”的模式一直存在,并不斷改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最初的階段,舉個典型的例子,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經寫過一篇《平淮西碑》,歌頌戰役中裴度的豐功偉業。大家執筆,必出精品,得到了500匹絹(唐朝每匹絹200文,500匹約等于今天的20萬元)。后來,裴度請韓愈的學生皇甫湜寫《福先寺碑》,篇幅比老師多出一倍,要價也貴出了18倍!當真是獅子大開口。更為津津樂道的是,在平淮之戰中,李愬功勞最大,但是韓愈所著的《平淮西碑》卻把裴度捧得太高,于是李愬動用老婆關系,讓唐憲宗下令段文昌重寫了碑文。于是變成了一樁歷史公案,后人圍繞著兩種碑文爭論不休,先是爭論文采之高低,后又上升到評論裴度和李愬誰的氣度更大。若是放到現代,韓愈無疑是一位成功的寫手大V,成功之處精煉為:由《平淮西碑》引發了長達一千兩百多年的口舌之爭,可見其影響力之廣足以成為各大品牌商家推廣時毫無疑問的不二人選。
我國古代的文學瑰寶有很多,自明代中葉往后,江南私人坊刻大行其道,光是蘇州有名號的書商就有40多家,純文學開始讓位于通俗作品,加上刻本每卷售價1.8錢,成本僅0.124錢,利潤在12倍以上!當時的社會封建閉塞,老百姓被各種禮儀教條束縛著人性,這種狀態下最能刺激到他們、激起購買欲的東西必須具備普適性和傳播性,所以《肉蒲團》、《金瓶梅》、《國色天香》包括清代著名的《聊齋志異》、《紅樓夢》等文學作品就在時代的召喚下,悄悄地來了。http://www.biuwork.com/index.do
當今,圍繞著“內容”又玩出了什么花樣呢?內容變現+分發平臺。主要有以下兩種平臺。http://www.biuwork.com/index.do
第一類玩的是流量分發,BAT都輕車熟路。騰訊有三個百億計劃,李彥宏年初6000字內部演講,第一條就明確“百度的核心是內容分發”。今日頭條則是以產品開掘護城河,搶占內容風口,兼顧海外布局。對這些平臺來說,規模不再是壁壘,而是場景填充,旨在讓內容生產和消費連接得更緊密。以頭條號為例,大致1萬閱讀可得4.5元。
第二類是知乎模式,在原有產品基礎上,越來越重視Live、私家課和書店的場景串連,顯然是希望對沉淀用戶進行再發掘。至于“得到”APP,不管常駐大咖羅振宇承認與否,本質上就是線上版的百家講壇,或許在他看來,這才是避開BAT流量洪水,用專業分工做內容消費的閉環,險中求生。以知乎為例,要想看大咖的live,就得付點兒門票錢。
平臺與內容生產者的結合是必然趨勢,這一革命性的變化使得未來平臺會鏈接更多的生產者,既能為寫手們提供一個出名、變現的方式,同時也不需要看官們付出太多,當真是兩全其美。
為了增加閱讀性和提高便捷性,無論是博客、論壇還是各大新聞媒體號、后起之秀們都無疑會從PC端衍生出許多移動端,APP是一個不錯的方向,而且這類APP代碼是可以復用的。也就是說,只要是內容分發平臺想做移動端,都有現成的系統框架可以套用,且能大大降低成本。好巧不巧,比由就是干這個的。http://www.biuwork.com/index.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