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走進一個項目的例會,這個場景你是否熟悉:一個人對著投影講,其他人坐在后排低頭刷微信,輪到某人說話時,他抬頭說幾句。
看板能夠徹底顛覆這樣的會議風格,能將你的會議魔術般地變成雞尾酒會一樣,相信嗎?
看板起到的作用很多,不一一贅述,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可以用五個字概括--- 拉通價值流。怎么講呢?
Picture from <Implementing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From Concept To Cash>
圖中是一個從客戶提出一個需求起,經過公司各部門各團隊合作,交付到客戶手里為止的完整價值流圖。在啟動看板應用前,業務方習慣于將需求從客戶到自己這里過一道手,通過電子需求管理系統,或干脆寫封郵件扔給研發兄弟;研發兄弟的業務架構師, 根據自己的經驗,加猜測,做技術評估,將需求拆解成用戶故事,講給程序猿;程序猿聽到的需求,已經從客戶傳過了兩道手,再次分析,變成自己的理解,開始開發和自測,但這樣開發的需求不免已經有所失真;自測通過后,發郵件給測試工程師提測。測試工程師接到提測郵件,再次找業務架構師澄清需求;測試完成后,提交部署上線,上線過程有什么問題,發郵件給開發工程師解決。在這樣的合作模式里,大家的合作模式向下圖中的糧倉一樣,弱連接,低互動;人們憋在自己的糧倉里,追求 局部資源的最大利用率,忙得不可開交。
看板將承載價值流的所有工作項的流動過程做端到端可視化,各部門、團隊圍繞工作項的流動密切合作。想象一間工作室,四周圍繞著宏偉的看板墻,每天早晨,來自各個部門、團隊的代表,包括業務方、用戶體驗設計、研發、測試、部署的同事聚在一起,從后向前走查看板墻,探討工作項的狀態、遇到的組礙、風險,快速達成個共識和決策。
圖中展現的是個高度自組織的會議。你一踏入這樣的工作室的時刻,第一反應是“好吵,好熱鬧,這是在干什么?”。仔細觀察,這是個有結構的會議。不同職能分工的同事,一起走查看板墻,探討狀態,移動卡片;然后,三五個人一撮自然地湊到一起,面對看板墻的某一欄,或某一工作項,開始探討具體問題;有的同事會從一個討論中撤出,轉移到另一面看板墻,參與討論;有的組會打電話現場叫其他同事,面對看板參與討論;項目領導層也被召集,參加到某一話題的討論,為團隊提供支持。15分鐘后,人群慢慢開始消散;半小時后,塵埃落定,大家基本都已經回到了各自的工位上;一天的中間,經常還會看到幾個同事,一起走到一面看板墻前,澄清和梳理需求,或探討某一工作項的交付問題。整個場景,就像一個雞尾酒會,沒有管理層對大家發號施令,大家自己自由社交,行走溝通,聚焦承載工作項的價值流動,快速解決問題。一大早,人們保持著高能量,聚焦、思考、討論、行動,置身于這個會議,你會感覺到很強的能量場。
看板墻將價值鏈條的上下游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大家像在雞尾酒會上自由社交,密切溝通協作,快速交付價值。What is the essence of kanban in action? Create a space for collabor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flow of value, ?and engage peopleemotionally with high energy . (本人的英文提煉,覺得說起來更有力,求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