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在大西南的農村,我所生活的地方祖祖輩輩都喜歡種玉米,于我而言,玉米是我一生中陪伴時間最長的植物。對它,我有說不出的喜歡和垂愛,那是一種情懷,一種對家鄉濃濃的思念。許多年過去了,我一直忘不了對玉米的回憶和掛懷,當然還有對那一片土地的熱愛和執著。
說到玉米,我相信大多數農村人都看到過,至于大城市的人們有沒有看到過就不得而知了。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又叫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等,叫法很多。玉米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如今廣泛分布于美國、中國、巴西等許多地方。
玉米與其它的糧食作物相比,它的果實比較碩大,不像稻谷和小麥那樣稍小。玉米棒拿在手里可是沉甸甸的,滿滿的成就感。
關于玉米的詩句有很多,清代有屈大均《賦得搖落深知宋玉悲其五》中對玉米描寫的詩句,“淚成玉米田何處,身別龍門夏已丘。臨水登山歸莫送,汩羅南望斷離愁。”;宋代有楊公遠《感懷二首》中“桂薪玉米轉煎熬,口體區區不勝勞。今日難謀明日計,老年徒羨少年豪。”等佳句都是對玉米的真實寫照。玉米這種糧食作物在詩人們的筆下被描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不禁對玉米產生濃厚的興趣,想要一探究竟。
玉米對我來說是最熟悉和難忘的了,可以這么說吧,我能忘記前女友,但就是不能忘記那棒槌般大小的玉米棒。我對玉米有淡淡的情愫,那是一種掛懷,一種對家鄉的摯愛。
談到玉米,那么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它的栽種、成長以及豐收的過程了。在我的農村老家,玉米一般是一年一熟,4月種植,9月收獲。關于進行玉米種植其實有好幾種方式,比如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直接將玉米種子灑進土里用鋤頭掩蓋好,當然灑進土里的前提是要先給土壤打好犁溝,犁溝不宜過深也不宜過淺,過深了會導致玉米種子破土而出的時間增加,過淺了假如遇到了惡劣天氣就會讓玉米種子被破壞,最后長不出玉米苗來;另外一種種植方式是做營養坨,就是把玉米種子放入有復合肥、有機化肥捏成的籬笆團里面,待到玉米種子發芽,破土而出了再把它搬到打好的犁溝里面栽種,這一種種植方式成活率要比第一種高許多,而且出土的玉米幼苗更粗更壯。因此許多有條件、不怕浪費時間的農民們都喜歡選擇第二種種植方式,果實豐收時肯定比第一種種植方式要多一些。不過不管選擇哪一種種植方式,玉米與玉米之間的橫縱向距離一定要把握好,不然會影響生長。
每當到了種植玉米的時節,農民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有的人為了能早一天種下玉米種子,天不亮就開始搗鼓,準備好復合肥、尿素以及有機肥就開始種了。如果遇到那種土地比較多的人家,可能一種就是幾十畝,如此一來僅憑自己一家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這時候他們要么叫上七大姑八大姨來幫忙,要么就得自己掏錢請臨時工了。盡管這樣,農民們還是非常開心的,他們一邊干活一邊哼著小曲。那首牧童老牛是我的伴被農民們表達得淋漓盡致。山間地里,老牛辛勤犁土,那一劃劃被犁起來的彎月形籬笆看起來很有情調,像一個個可口香甜的餃子,美麗極了。農民們輕生吼牛的聲音以及在地里干活的人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一幅幅人間煙火畫就在眼前,山中有畫,畫中有山,山山水水,水水山山,怎一個“美”字了得?
玉米種了下去,農民們的日子就要稍微清閑一點了,雖然還有別的農作物要栽種,但已經不像之前那么繁忙。這時候如果他們有時間了就會去鎮上趕集,買一些生活用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買打玉米苗的藥水,這是為玉米種子破土而出然后慢慢長大準備的,因為想要有一個好的豐收,玉米的苗必須要粗大,而且是健康的,沒有害蟲駐扎在玉米苗里面。所以打藥水就顯得尤為重要,是農民們對玉米精心照料不可或缺的環節。時間慢慢地走,大約過了7-10天,玉米就會發芽,破土而出了。那綠油油的嫩芽充滿了生命力,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想要茁壯成長。玉米苗慢慢地長大,和玉米一起種下去的大豆之類的農作物也開始長大,有時候會纏繞在玉米桿周圍,因此打藥水時先要用手把玉米以外的農作物與玉米分開,這無形中給農民們增加了工作量,同時也給玉米打藥水增加了難度,好在有經驗的農民們早就習慣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給玉米苗打藥。當然這期間還要對它進行松土,以求打通玉米苗的任督二脈,松土完了就開始施第一遍肥,以求更好更快地成長。
玉米苗繼續長大,直到變成一株株高大挺立、綠油油的農作物,農民們要對玉米進行第二次施肥了。這個時候的玉米就像人的一生一樣已經走過了少年,來到了中年。此刻農村到處生機勃勃,世界一片綠油油,人們的心情也隨著那一片片靜謐而美好的時光舒暢起來。山間地里,小孩們嬉戲打鬧著,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下把自家的耕牛牽到山上去吃草,耕牛哞哞哞地叫著,池塘邊樹上的蟬在叫著夏天,波光粼粼的湖面偶遇夏風襲來,濺起了一圈圈漣漪,天空的鳥兒嘰嘰喳喳,這一切就像一曲醉人的夏日之歌。美妙的音符響起,人間到處是好風光,處處是溫暖。那風景如詩如畫,撩人心扉,讓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玉米桿越來越粗,也越來越高,待到夏天之后,玉米桿開花了,那一株株玉米都披上了撩人的嫣紅,像含苞待放的大姑娘一樣羞澀,它在努力綻放屬于自己的青春。這個時候如果走在玉米地里拍上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那肯定是夏天農村人眼里最靚麗的風景了。
我喜歡把玉米的一生比喻成人的一生。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像現在這個玉米花開的季節,我把它定義為中年。因為在這之后就要結果了,那玉米棒從小指頭大小到棒槌般大小慢慢地,一天天地長大,玉米桿香甜可口,堪比甘蔗,直到9月,玉米棒已經完全成熟了,于是玉米的老年時光來了。此刻已經是秋天了,整個玉米地里是金色的一片,一眼看過去只有玉米棒和玉米桿了。那棒槌般大小的玉米棒緊緊依偎在玉米桿上面,像一對不離不棄的伊人,一生一世在一起,直到農民們殘酷地把它們分開。
玉米開始豐收了,農民們又忙了起來,他們背著背籮在地里來回穿梭,爭取早一天把玉米棒掰回家去。要想有一個好的豐收,還是要天公作美,如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綿綿細雨,那么玉米棒可能會被雨淋爛,這是一件讓農民們痛心疾首的事情。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他們只能盡最大可能,抓緊時間,加班加點掰玉米,直到掰完才了結一樁心事。
玉米棒掰了回去,農民們要做的就是撕掉玉米棒上面的那一層玉米殼,而這又是一個心累的活,有時候手都打起了血泡還要繼續撕。玉米棒撕完了,剩下的就只有把玉米棒放在太陽底下或者自家廚房的樓上炕了。待到炕或者曬干了水分就可以開始脫粒了,如此一來玉米的一生就完美地落下了帷幕。玉米入庫了,農民們有的把它拉到集市上去賣,換點零花錢補貼家用,當然還有專門以買賣玉米為生的,他們整天忙碌于收玉米和出售玉米的路上,身體疲憊不堪卻又不亦樂乎。他們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賺錢是最值得尊重的。
作為一個農村人,從小我就習慣了種玉米,記得小時候每一家都種玉米,種玉米成為一種習慣。可能是因為我所在的農村沒有水田的原因吧,大部分人都不種稻谷,玉米才是他們的最愛。
記得那些年里,我家非常貧窮,家里根本沒有錢去買稻谷,就算買稻谷也只是逢年過節。而且買來了也舍不得吃,最多就是拿來煮煮稀飯,別的就根本不可能了。玉米養活了我和家人,它于我有恩,我終生難忘。玉米的成長不像稻谷一樣要很多水分,它的成長環境沒有稻谷那樣苛刻,這就是它深受農民們喜歡的原因了。
現在玉米的種類很多,有中單808、興龍998、金冠218等品種。與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玉米不僅僅種類多了,而且產量也普遍提高了,這對于農民們來說是非常友好的。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開始在家務農,種玉米成為了主要的經濟來源。加上國家政策的補貼和扶持,他們在玉米種植的路上越走越遠,獲得了豐收,這是最值得慶幸的。
玉米可以做的東西很多,比如做白酒,做苞谷飯,做面醬等等。玉米做出來的東西還是非常美味的,尤其是苞谷飯,它成為了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在我所在的縣城,許多地方都有人賣苞谷飯,那白白凈凈的包谷飯看起來讓人食欲大增,如果再配上一碗水豆腐和辣椒水,那絕對是人間美味了。
玉米收益的增加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發展玉米種植是必不可少的,到什么時候都不會被淘汰。
多少年過去了,玉米依舊是我的情懷。這些年里,我一個人在外漂泊,每當想起故鄉,想起那個哺育我長大的玉米,我心潮澎湃,我愛玉米,就像我愛故鄉,愛父母一樣。在這凡塵中學會感恩,感恩玉米,讓我在那個饑餓的年代活了下來,此生我將繼續發熱發光,照亮前進的路。那棒槌般大小的玉米是農村人最不容錯過的靚麗風景。流年里,我心依舊,夢里囈語也懷念,一世繁華,我會向陽而生,終究綻放美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