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9 華杉
唯物、唯心、唯神,覺得自己在不斷地從唯物走向唯心,也不拒絕唯神。心外無物,就不會為外物所牽引,一切在自己心上求,在自己身上找,內心強大,我心光明。如果能信神呢?那就更加堅定了。從小受的教育,現在四十多歲了,覺得會信神的機會很渺茫了,但是我能信心,信自己的心。
【“心外無物。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
王陽明說:“心之外沒有事物。比如我心中產生了一個孝敬父母的念頭,那孝敬父母便是一件事物。”
這話怎么理解呢?講個例子,王陽明和一位朋友在山間散步,朋友不理解他的心外無物論,指著路邊一樹花詰問他:“這花在你心內,還是心外?”王陽明回答說:“君未看花時,花與君同寂;君來看花日,花色一時明。”你沒看這花的時候,這花和你的心都寂然無物,不存在。你來看花的時候,花就分明起來。
還是不理解?
很正常,從小學唯物主義的,很難理解唯心主義的觀點。
不過,這世上除了唯物、唯心兩大哲學體系,還有一大類,可能比唯物、唯心加起來還大,叫唯神——世界是神創造的,萬事萬物,包括人類,我們都是被造者。在唯物主義者看來,那些圣跡,神跡,根本不合邏輯,不科學,不可能是真的。神父就告訴你,人類的邏輯或者科學,是不能用來討論神的事情的,如果合乎了人類的邏輯和科學,那就不是神了,你只能信仰,不能分析。
神學家說:“神的事跡,重要的不在于事實,而在于象征。”宗教學家說:“宗教通過共同的信仰,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一神教之所以先進,因為信仰一個唯一的神,最能整合社會。而多神教就散了。”
神學家和宗教學家的這些分析,似乎讓我們理解了神和宗教的社會功能。不過在在宗教信徒看來,還是在用人的思想在琢磨神,是狂妄可笑的。
唯物、唯心、唯神,怎么解釋,真的不是一個“學術問題”,是知行合一的問題,你要自己真的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或者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或者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才能自己去體味。
唯物、唯心、唯神,自己呢?站在哪兒呢?我覺得我在不斷地從唯物走向唯心,也不拒絕唯神。
心外無物,就不會為外物所牽引,一切在自己心上求,在自己身上找,內心強大,我心光明。如果能信神呢?那就更加堅定了。
從小受的教育,現在四十多歲了,覺得我會信神的機會很渺茫,但是我能信心,信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