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端午”,你會想到什么?粽子?屈原?艾草?雄黃?白娘子?恐怕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吃吃就是小長假出去浪吧。
自從端午變成法定節日且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日假期后,這個節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感也越來越強了。再加上關于南北關于粽子口味的“甜”“咸”之爭每年都會在網絡上上演,大家對于過節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誰還會去想這個節日的初衷是什么呢?紀念屈原?倒不如啃幾個粽子來得實在,或是約上朋友來個小旅行,哪怕只是在家里“葛優癱”上三日,也會覺得生活平添了幾分幸福感。這樣想來,我們真要感謝屈原,既讓我們有了美味又罪惡的粽子吃,還讓我們賺了三天假日。這樣的古人真該再來一打啊!
記憶中,我的家鄉似乎沒有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幼時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端午節在奶奶口中被稱作“端陽節”,而且不只是農歷五月初五,到農歷五月十五還會再過一次,導致我長大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五月有兩個“端陽節”。每年端午節,奶奶做的最多的便是糍粑,一樣是糯米制成。還有涼粉,用玉米淀粉或是番薯淀粉做成。都是我非常喜愛的食物,當然也是非常容易長胖的食物。此外,還會上山采摘新鮮的艾草掛在門楣上,同時在屋前屋后撒上雄黃粉。因為進入農歷五月,天氣炎熱,蛇蟲鼠蟻類都紛紛出洞了,雄黃粉可以避免它們爬進家里。不過,小時候的我可真是非常招蛇惦記,走在路上都會撞蛇,大中午的放學回家從大路上拐進自家院子里正要上臺階,都會遇到從房頂上滾下來的小蛇。所以那個時候我經常生病,奶奶就會去買一些香蠟紙燭之類的東西在屋后的角落焚燒,邊燒嘴里還會念念叨叨,大意就是“知道您老人家很喜歡孩子,所以才經常回來看她,但是您這樣容易嚇到她,以后還是別經常回來了,我們會多給您燒紙的……”之類的話,大概在奶奶的觀念里,那些蛇都是祖宗們很新鮮家里有這么個小娃娃,想回來看看我吧。
讀書后才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位為國投江的詩人。與端午節相關的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為紀念屈原而出現的。第一次吃粽子的記憶已經非常模糊了,應該是九歲那年夏天,因生病而休學在上海看病,和爸媽生活在一起。現在能想起的只有一個很模糊的場景,大概是媽媽帶著我從醫院里出來,走在一條很安靜的巷子里,路邊有小店在賣粽子。我跟媽媽說肚子餓了,媽媽就買了一個粽子,剝開外殼后遞給我,我咬了一口,糯米比較硬,里面包的紅棗,味道并不好,而且棗核都沒去,硌到了我的牙,我只吃了一口就還給了媽媽。自那以后對粽子印象就很不好了,直到上大學來到廣州,見到飯堂里天天都在供應的粽子,吃一次,才又開始能接受它了。
這兩年,隨著網絡的發達,信息傳遞越來越便捷,很多傳統節日的傳統小吃也逐漸廣為人知。清明的青團、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都出了很多網紅爆款。有些原本只局限在某個地域的口味和品種,也隨著互聯網的傳播和物流的發達而蔓延到全國。也有不少美食公眾號會在節日來臨前寫一些測評文章,拋開其廣告推廣的目的,客觀上也給了大家一些購買建議和參考。
去年我在下廚房買了諸老大的粽子,今年本打算換個口味嘗嘗潮汕的“咸甜雙拼”粽子,誰知道昨天熱心的房東送了四個她自己做的大肉粽過來,于是今年就不網購粽子了,吃“住家粽”會不會更有味道呢?不過,吃之前或之后,記得一定要運動運動,不然一個粽子下肚,腰上的游泳圈就會更明顯了。
那么,問題來了:你是“甜黨”還是“咸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