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個下午,終于看完了《一座城池》,本以為這本擱置了書架許久,灰塵也落了幾許的書我是再也不會碰了,高二的某天,抱著多了解韓寒的目的,在書店流連了很久,清一色的封閉包裝,不知道該帶走哪本,《一座城池》?又一部武林之戰?封閉之城?認識僅限于一本《長安亂》,腦中一陣臆想片段,就這么帶回了家。
翻了兩翻它就被棄置了,我得承認在昨日下午之前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那業桀驁不馴自由不羈的無序之序:這部快速的緩慢的,悠然著憂傷的小說,純粹是不需要多余的序言的。好吧,也算是作者的一個態度。
但是十七歲的我看不下去、看不下去還是看不下去的原因是它實在沒有什么故事性可言。它是有情節的,但不同于《長安亂》,當我看到喜樂能知道米豆是另一個姑娘,城池里的C和永久妹妹卻使我混淆了,豆瓣里有人說C和永久妹妹其實是同一個人,我怎么就沒有感覺呢?
閱讀就這么停止了,在無聊的時刻隨手翻出心目中的這部無聊之作以打發時光,像是挖一口井,打了無數個洞,終于在最后一口涌上泉來,盡管沒有理想中那么清澈。小說快速而又無秩序地進行著,這種無秩序像極了《勞拉快跑》中的奔跑情節,“我”也時刻都在“奔跑”著,少有停歇的時刻,不過《勞》中每一個無序過程的鏈接使得整部電影顯得井然有序起來,整體煥發出青春與活力來。如果這還不能使你明白我對小說的感覺的話,《麥田里的守望者》會不會讓你想起什么來?我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教育與啟示意味豐富,但在許多次試圖用我那叛逆意味十足的青春期心理來迎合它的時候,卻發現真的翻不過它的前五十頁,這是一個怪圈,我對自己說,你可以在一個周末夜晚通宵熬兩本青春小說,卻在另一些書面前喪失了自己的閱讀能力,你流連在環環相扣、險象叢生的劇情里,抑郁在哀婉動人、催人淚下的遣詞造句里,以為逃避了世界,卻越發不能面對真實。
再讀《一座城池》,我以為《一座城池》是一個夢。夢是潛意識對現實生活的投射,夢中節奏倉促以致變幻莫測,場景接替出現,故事不按套路發生,明確時間邏輯的竟只有那一句“事情發生在半個月前”,夢中的“我”一直在逃跑,畫面像剪輯好的宣傳片一樣吊人胃口,時而出現的粗口和諷刺橋段沒有一定社會經驗竟也不能完全看懂。
我其實特恨語文教學中深挖細究琢磨詞語的方式,常常無法理解,怎么就能知道古詩或文章中某字某詞的深長意味還能循次漸進引出三段來,否則他的夢我也能說出一二三個細則來。我怕一個疏忽又扭曲了人家踏實的夢境,所以只管隨之徜徉:跑到我國北方和蘇聯的交界,期待那奇異西瓜的個頭,吃了那雞腿,去到一個叫德日班勒的地方,和望遠鏡一起摔得粉碎……這些已經夠叫我驚異了,實在無力斟酌這夢代表了什么。然而總也有叫人引起共鳴處,雖然全篇也隨之奔波精力疲竭,他說“而時間其實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東西。只是我們誤解了時間的意義,讓時間不斷向前移動。空間的固定和時間的靜止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靜態。好比我在某個時間看見了之前發生的事情,而其實在我們看來,是因為那件事情留下了太多強烈的精神力量,讓它能夠長時間的停留在空間和時間的某個交叉里。”這大大滿足了我對著宇宙探索的欲望,教我將時間與空間拆分的方法,好像平淡無奇的世界突然奇妙起來。然而共鳴只這一處就夠了,這多少頗有些作者與你訴說心事的感覺,而其余的你可以認為他全都在胡說八道。
初讀總覺得無趣,現在發現這樣才使得它獨特而獨立,不同于一眾鶯鶯燕燕,它和你略透心事就走了,不慣于抒發與矯情,更像是一個爸爸對女兒啰里八嗦卻把道理都講好了,沒什么智慧你卻總想笑。“我”不是武林英雄,沒有恢弘城建,一路逃離,怪誕詭譎,繞著這城池奔跑一遍又一遍,大聲卻無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