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在北大附中,沒有‘展’,如何生存?”
近日愈來愈覺得有趣。
“展”是為何物?簡言之,就是男女朋友。在本高中,談戀愛而又不便于直敘,故化名為“進展”,而雙方則相互稱為“展”。“他/她是我展!”想來挺有趣,也挺有理。不論是站在青春的角度還是人生的角度,對于這愛情的第一步,這都真正足以算得上是一大進展啊!
北大附中較之京城絕大部分其他高中,更開放、自由、獨立。前些日子,恰與我表弟有一番暢談。他是中關村的中學的,我了解到,那里上課前,老師就把全班的同學的手機鎖到一個“大柜子”里去,而且一周之內,學生自主能選擇的選修課也只有可憐的一門,且僅有四十五分鐘。我也半開玩笑似得問過表弟一句,中關村中學秀恩愛的多嗎?表弟當即回答說多,不過全是和“學習”……我想,這大抵就是其他高中的一副概貌。說其全校無一談戀愛者,那是虛妄之談,可說其從高一到高三并不敢把這事搞得如此明顯和張揚,則一點也不為過。
為何在貴校“展”如此之多?為何在貴校無“展”便無法生存了呢?或許,除了正常的青春年紀帶來的吸引力,還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這“開放、自由、獨立”引起的。“開放”和“自由”帶來的是信息的共享和學校的社會性,“獨立”則有個小小的副作用——使人覺得無依無靠。在別的學校,學生除了學習之外,對于其他的事情首先不會如此重視,其次也不或做過多的參與,先不論這對于一個學生的發展是否有利,但這的的確確會導致學生形成“保守”的性格。此外,在別的學校,數十名學生共同擠在一個教室里,活動范圍小,彼此之間的朋友感也都較強,換言之,就是你的一舉一動,在班里是有人在乎的。此時有人便會質疑,很多人長久擠在一間屋子里,不會促成“展”的形成么?可這就忽視了其他學校還有個無微不至的班主任在上面壓制,對學生實行較為有效的管制。而附中就大不一樣了,同學的概念被“公民”淡化,大部分的事務都要靠自己獨立去完成。不會有老師特別在乎你的成績,也不會有同學去特別關注你(找展則例外)。這就使人容易產生一種孤獨感,久而久之,又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疏離感”。二者是一個惡性循環,本來是現代社會對個人的異化,但在附中這個類似小社會的校園里,它不可避免的提前出現了。殊不知,我們這個年紀,恰恰是自己既渴望與人交流又不愿打開自己心扉的時候啊!那么多的傾訴,那么多的心里話,找不到對象去說,而又喜歡一種故作強勢,難道不會去渴望一個“展”么?一念間,在這個小型社會中,有個知冷知熱關心的人,就成為大部分人所向往的事情了。有人說,渴望交流亦可以找個同性朋友啊?可有些時候,異性的確使我們聯想到“家庭”,戀愛中的戀人的確會扮演一個更為貼近彼此心靈的角色,“展”也更能帶來一些獨有的情意和溫存。
再看那句話,就讀出了里面的內涵。“展”有些時候其實是人內心無助的反應,是人渴求“熱”的訴求。在北大附中,讓那些正值青春的高中生去面對中年時踏上社會后才會存在的特有的孤獨,實在是對他們的“生存”發出的一大挑戰!
因既毫無睡意,滯留于床又無益,二零一六年十月十四日凌晨于家中早起而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