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修為體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中,體現在與人相處的細枝末節里。有些人總讓人覺得舒服,讓人想靠近;有些人卻讓人想逃脫,巴不得此生不再見。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那些帶著嘲諷、挖苦、鄙視的語言,像一把利劍,直插心頭,留下血淋淋的傷疤,甚至多年后回想起來,依然無法坦然面對。
曾經看過一個關于獵人和熊的故事,大概如下:
有一天,獵人救了一頭小熊,熊媽媽很感激他,盛情款待了獵人。
次日獵人臨走前對母熊說:“我很滿意你的招待,可是你的臭味很難聞。”熊媽媽聽了雖不高興,卻依舊好言道:“為了表達我的歉意,你就拿斧子砍我的頭吧。”獵人照做了。
多年后他們又相遇了。獵人問起母熊的傷,母熊說:“我的傷早已痊愈,可你那次對我心靈上的傷害卻無法消除。”
當初看完這個故事,才發覺錯誤的語言應該是世界上最無形的傷人武器了吧。傷口可以愈合,疤痕可以消失,到底意難平啊,像一根蟄伏的細刺,隱隱作痛,在某個瞬間,摧毀你的心靈。
說者無意聽者有意。一句話從你嘴里說出來,可能是脫口而出,不經思索,或者是盛怒之下的口無遮攔;但在聽的人那里,繞了好幾個彎,最終變了味。更有甚者,影響他們的一生。
重男輕女的思想在老一輩的腦海里根深蒂固。琪琪的奶奶也是這樣,她出生時奶奶只看了她一眼就走了,媽媽坐月子都是外婆在照顧。像大多數固執得可怕的老人一樣,她隔三岔五來琪琪家說風涼話。琪琪媽媽每每聽到“誰誰家又生了一個兒子了,你又生了一個女兒”之類的話,只能默默流淚。可是還是要保持孝順啊,好吃的還是要拿出來招待她。琪琪長大后,很不喜歡她奶奶。有一次談論到親情的話題,她略帶悲傷道:“我和我奶奶大概就是只有血緣關系的親人,親情大抵也是這樣,你對我好,我自然也對你好。如果不是我媽媽教育我們不要仇恨,我真的不想給她好臉色。”細談才知道,不論琪琪姐妹在學校取得了多好的成績,到她奶奶的眼前,只換來一句“女孩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每次過年,她一分壓歲錢都不給琪琪姐妹。平時來家里,也是一副老佛爺的樣子,使喚琪琪媽媽,挑刺挖苦,這種情況到琪琪弟弟出生了才稍微緩解。琪琪說:“在我眼里,老人不是可愛的,是可惡的。”琪琪奶奶永遠也不會知道她的話有多傷人,她的行為有多讓人心寒。
我努力的成績,你看不到,因為我是個女的,所以我的命運早已注定。不論這成績在別人眼里多耀眼,在你的眼里,只是一個沒有用的數字。琪琪說:“她也只是我奶奶。”我突然明白為什么琪琪那么不喜歡老人,大概是害怕吧,害怕被傷害所以選擇遠離。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假想敵吧,他的名字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優秀的光芒遮住了別人的小火星,他做什么事都很成功,只要他出現,各種父母的眼神都被吸引。上學時代,你放學了想看看電視,父母想起上次簽名的試卷上滿滿的紅叉,狠狠地奪過你手上地遙控器:“一天到晚看電視,作業做完了嗎?考滿分了嗎?你看看你們班的XX,回家做完作業后還預習,你看看你,都不及格了還看電視。”工作后,你突然不安于一份穩定的工作,想辭職,這時候父母又跳出來:“你看看XX,一開始也沒多少工資,現在人家都是經理了。你怎么總是比不上人家,忍忍就過去了。”到該嫁年齡了,你父母開始物色女婿,給你安排各種相親:“你看看XX,和你同齡現在都有孩子了。你連個像樣的男朋友都沒有,我們能不著急嗎?”你會發現,有時候在某些父母眼里,不論孩子做得有多好,只要沒達到他們的期望,那就是looser。
父母的期盼我們能理解,但為什么每次都要扯上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們不知道的是:諸如“你怎么那么蠢”、“你怎么那么沒用?、“你怎么不去死”的話,真的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們不愿意和別人家的孩子玩,因為覺得他們討厭,因為怕他們嘲笑;他們可能會自卑,覺得自己真的是笨啊,一點小事都做不好;他們可能會自暴自棄,既然努力都沒有結果,索性不努力好了。父母不知道的是:每一次被罵的背后,是他們默默壓抑的流淚,是他們挑燈夜戰的煎熬,是擔驚受怕的下一次被罵。
我的一個小親戚就是生活在這種壓力下。她對我說:"每次上完英語課,都感覺很煎熬。媽媽說我蠢,同上補習班的同學都考滿分了。老師也不看好我,每次旁邊同學說話都說是我在說話,而我只不過是讓我同桌不要說話而已。每周都不想周四來臨。”講真,孩子心思敏感,她不說不代表她沒有想法,因為你說她蠢,你說她發音不準,她就害怕了,不敢出聲讀英語,不相信自己。我們用活了一輩子,卻只能用一張嘴說話,為什么不好好斟酌再說呢?我們這一生都在學習怎么去愛一個人,怎么去與人相處,而語言是最直接的方式,為何不好好說話呢?
以前看過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主人公羅琦琦小時候也遭受過語言傷害。她小學數學老師很勢利,如果你家里情況不好,成績又差,那么這個老師會在課堂上拿你當靶子,時不時拿粉筆扔你,在你回答不了她提出的問題的時候,絲毫不顧你的窘迫,用譏諷的語氣說:“你怎么沒一點兒小孩子的樣子?又呆又蠢,也不知道吃的飯都消化到哪里去了。”是的,這個被譏諷的對象就是羅琦琦。而在趙老師明顯的輕視下,班里的同學也開始遠離她。班里同學的鋼筆不見的時候,趙老師聲明此事要嚴肅處理。在詢問同學無果下,她把矛頭指向了羅琦琦,要求她把鋼筆交出來。她在老師的喝令下走上了講臺,而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她進行搜身。在搜了身和搜了她的課桌和書包后,并沒有搜到鋼筆,老師惡狠狠地警告她:“不要以為這次沒有抓住你,你就可以蒙混過關,你就是個小偷!是個‘三只手’!”此后,同學們提起她不再叫名字,而喊她為‘三只手’。那時候,上學成了她心目中最恐怖的事情。有一次,羅琦琦破天荒地做對了所有數學題,趙老師卻一點也不相信,覺得是她抄了別人的作業。“如果你能做對這些題目,那母豬都可以上樹了。” 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在全班鄙夷和老師冷笑中,獨自悲傷。大人們只顧自己的權威,根本來不及去思考孩子的敏感和脆弱。如果后面羅琦琦沒有碰上高老師,也許她會在自暴自棄中度過。
大多數矛盾都是溝通不當引起的。一件事情,本來對方想和顏悅色跟你講,可你呢,暴跳如雷,語氣嗆人,什么難聽的都出來了。對方的情緒也被你帶偏了,也開始和你爭吵。本來好好的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的事,硬是演成了一場火戰。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不幸家庭的根源大抵相同,三觀不一,貧窮導致的溝通不當,口水戰的爆發,將僅存的幸福感消耗殆盡。一天工作下來,面對一大堆的瑣事,每個人都很疲憊。回到家里,不想做家務,躺在沙發一動不動。夫妻倆開始埋怨對方,賺錢少,人懶,不體貼等等缺點開始從嘴里一一列舉。最親密的人說出的氣話最傷人,因為彼此知道怎么說最傷人。暴怒之后的后悔和愧疚,還有屢次不改,將希望和激情磨滅。所以后來你對我所有的好,都像一場夢。
語言暴力,沒有表面的傷害,可它在心里留下的傷痕,卻難以消除。網絡時代,噴子多多,我們都只是吃瓜群眾,沒有必要逞一時之快,把人家罵得一無是處。當你開始使用語言傷人的時候,你的品德又有多高尚呢?世界越浮躁,你越要平靜,越要學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