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看過一本書,作者在書中說:“很多事情,在你完全做好準備后,它就結束了。”當時還不解其中味,后來才慢慢懂得這個真理。很多事情,等不及我們完全做好準備再開始。
我自己就是那種什么都要準備好才會開始的人,無論大事小事都是這樣。比如說寫作吧,對我來說準備好的狀態就是:大段完整的時間、一臺電腦、一張整潔的桌子、安靜的環境,最好還有一杯咖啡或者茶。可是作為一個學生,我的課很多,寢室里也有很多人,很難達到這樣的條件。有時候好不容易到周六日,室友都出門了,我也有時間了。但等我弄干凈桌子,泡上花茶,再調整好狀態,一上午都過去一大半了,文檔還沒敲上去幾個字。我的時間完全就花在了準備上,實質上的工作卻沒進行多少。其實,不僅是寫作,生活中很多事情我都是這樣。因為覺得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老師推薦我去參加一個英語口語比賽,我推辭了,然后機會就給別人了。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有時候碰到喜歡的人也會遲疑,有很多緣分就在我的猶豫中跑掉了。
“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精益求精、做好準備再行動的萬全之策,但其實有時候它也代表著不自信與逃避。就像我拒絕參加比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我直接規避掉這種失敗的風險,那就是直接放棄。后來很久之后我才后知后覺,雖然我沒有因為“準備不足”而在比賽中丟臉,但我卻丟了更多的東西,比如機會、比如勇氣、比如行動力。
這讓我想起我一個朋友,她簡直是我的反面。遇見一些她感興趣的想嘗試的事情,她總是很積極的去做,有時候甚至并沒有完全做好準備。以前我總覺得她未免有些魯莽與沖動,但現在我覺得她也有她的智慧。
就在去年寒假的時候,那段時間我們兩都對運營微信公眾號很感興趣,兩個人每天都分享喜歡的公眾號,再順便討論一下那些十萬加的文章都是怎么寫出來的。總是干說不過癮,后來我們也準備自己做公眾號。當時我想的是,我什么都不懂,怎么開始呢?我要先去網上學習公眾號運營的課程,再去學習排版,最后還要練練文筆再開始。她就不同了,大概幾天后,她就發送了第一篇推文了。然后陸陸續續一直在更文,頻率大概是一周三四篇,三個月下來,就幾十篇像模像樣的成品了。她的進步也是顯著的,剛開始的文字和排版都略顯粗糙,現在已經越來越好了,也積累了一些陌生的粉絲。她告訴我,因為做公眾號,她還認識了一些運營公眾號的新朋友。再看看我自己,我買的課程還孤零零的躺在電腦里,從來沒打開過。后來我問她:“你當時啥都不會就開始做公眾號了,不怕做不好嗎?”她的回答很簡單:“就是因為不會我才做的嘛。我好多東西都是自己做了之后才學到的。你天天就在那想啊,準備啊,一直不動手,肯定學不會啊!”
有時候就是這樣,你一直等準備好了才開始,那什么時候才是準備好呢?也許你永遠都不會準備好。并不是說你要魯莽的不做任何準備的去開始一件事情,而是當你在準備的時候,時機來到你的面前,你要抓住它。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但同時,機會也是給有行動力人的。
關于愛情,很多人都覺得你要先準備好,才能去迎接它。遇到你喜歡的人,你總是想,我現在還不夠好看,還不夠瘦,還不夠優秀。等我變得足夠優秀了,再跟他表白,再在一起吧。也許等到你覺得準備好的時候,別人早就抱得美人歸了。就算對方那時候還沒有對象,你還有機會。那為何不和他一起努力呢?也許你是不夠好,沒有準備好。但是,愛情本來就是讓人成長的啊。兩個人在一起,一起變得更好,何嘗不是一種美好呢。
也許沒準備好會弄砸一件事,但相比于因為總是等著準備好再行動而錯失良機,后者的遺憾與痛苦或許更大于前者。因為前者還有經驗與教訓,而后者只有等待和遺憾。
希望下次遇見什么機會的時候,我可以說:“雖然我沒有完全準備好,但我想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