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當地時間5月22日,在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擔當男主角的塞爾維亞著名演員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病逝,享年83歲。這位傳奇影星塑造的英雄瓦爾特,是中國70、80年代的銀幕偶像。
1973年,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中國上映,這部充滿異國風情的反二戰電影,從上映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成為幾代人難忘的回憶。
電影里的游擊隊員們,愛穿風衣,面容硬朗,身手利落,尤其飾演瓦爾特的演員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高大的身材和鎮定自若的氣度,讓觀眾一度以為瓦爾特就是南斯拉夫的傳奇領袖——鐵托,即使后來電影主創和鐵托本人都親口否認,依然不能改變瓦爾特在人們心中的領袖形象?!锻郀柼乇Pl薩拉熱窩》表現出來的群眾英雄主義,時至今日再看,依然會因為里面閃光的人性而感動。
1944年的德國在戰爭形勢上處于被動,“勞費爾計劃”是他們扭轉形勢的關鍵,而這個計劃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薩拉熱窩的游擊隊長瓦爾特。
在薩拉熱窩,一個叫瓦爾特的游擊隊長像幽靈般難以捉摸,就連許多游擊隊員都沒見過瓦爾特本人,急于捉到瓦爾特的德國人,只能把身處挪威的“超級王牌”——馮·迪特里施上校派到薩拉熱窩。于是,那句經典臺詞在觀眾耳中響起“上校馮·迪特里施已經到了,薩拉熱窩!”至此,一場斗智斗勇的薩拉熱窩保衛戰正式上演。
“啊,一座很美麗的城市,比肖夫?!?/p>
“是啊,可是并不平靜,該是讓她平靜的時候了?!?/p>
身處薩拉熱窩的馮·迪特里施對身旁的上尉比肖夫如是說道,兩人對此次捕捉瓦爾特行動十分自信。德軍上尉康德爾假扮瓦爾特,并策反了一名游擊隊員,德軍利用假瓦爾特身份,取得游擊隊員的名單,大肆捕殺。
此時,一個叫皮勞特的男人出現在薩拉熱窩游擊隊伍中。他斷掉醫院電線,一出偷梁換柱,成功轉移受傷的戰友;一出將計就計,誘出假瓦爾特將其擊斃;帶領兩位游擊戰士吉斯和蘇里,破壞燃料運輸,拖延了德軍的“勞費爾計劃”。激動的游擊戰士吉斯向皮勞特提出面見偉大的瓦爾特,皮勞特的老戰友蘇里說:“這不是嗎,就在眼前,”其實皮勞特就是大名鼎鼎的游擊隊長瓦爾特。
關于角色,保衛薩拉熱窩的不止瓦爾特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之所以經典,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是原因之一。果敢的瓦爾特、狡猾的馮·迪特里施、開朗的吉斯、勇敢的蘇里、睿智的謝德,都讓人過目難忘。比起雷厲風行的瓦爾特,謝德的溫柔和從容,別有一番感受。
鐘表匠謝德很少參加游擊隊的正面戰爭,他更多的是傳遞情報、收留隊員。他協助游擊斗爭,不讓女兒卷入其中?!拔覀兊膴^斗就是為了你們能活下去”,這位慈父表現出來的情感,溫柔有力。
識破間諜詭計的謝德為了掩護瓦爾特,犧牲了。他倒下后,畫面里只有他逐漸冰涼的身體和從天空飛過的白鴿。鐘表匠謝德,不,應該說父親謝德,走到了生命終點,那飛舞的白鴿象征著他永不消逝的理想。
關于情節,流淌在薩拉熱窩的群眾英雄主義
游擊隊員伊萬被特務圍困在博物館,特務將伊萬視作案板魚肉。危難之時,學生領袖馬利施帶領大學生們沖進博物館,推搡的人群擾亂了特務的視線,馬利施帶著學生們與博物館員工一起,掩護伊萬成功脫離敵人的包圍。
最經典情節,無疑是廣場上人們的大無畏前進。被德國劊子手殺害的年輕人躺在廣場中間,劊子手利用年輕人的尸體,誘殺他們的父母?!坝腥诉^來認領,就打死他”上尉比肖夫下了這樣的命令。瓦爾特站在人群前面,他拉著悲痛的國人,不讓這些劊子手的陰謀得逞。但孩子的尸體就在眼前,沒有父母能夠忍住不去靠近。
鐘表匠謝德第一個邁開了步伐,瓦爾特隨后也走了上去,化悲痛為力量的情緒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這些薩拉熱窩的群眾,像潮水般靠近德國人的槍口,這無畏的潮水,讓德軍膽怯,上尉比肖夫撤銷槍擊命令,劊子手狼狽的離開廣場。這一幕,堪稱影史最佳之一,刀槍大炮摧毀城墻和山河,卻毀不掉家人的羈絆和對故土的熱愛。
和好萊塢的個人英雄主義相比,《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群眾英雄主義更加有血有肉,這不光是一部電影,而是真真切切的南斯拉夫。
關于臺詞,心底最真實的呼喊
“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來了!”
這句游擊隊員的接頭暗號,是那么浪漫,在現如今的“潛伏”電影中,很難有能和這句臺詞相比的。詩意暗號的背后藏著血跡斑斑的戰士們,對和平時代的向往。
“我要走了,肯姆,”“你要去哪?““去找我的歸宿,天黑之前我還沒回來,你就把這鑰匙交給我弟弟?!薄耙蚁蛩f什么嗎?”“不用,他會明白的。”“我能為你干點什么呢?”“不用,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著啊,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
這段臺詞,是謝德去見特務前,對鐘表店學徒的臨別贈言。沒有激動的陳詞,只有平靜的勸誡。一個勇敢的戰士,明知自己即將迎來死亡,依然沒忘記身邊的人需要關懷,謝德,一個令人尊敬的游擊戰士。
“唉,太有意思了,我來到薩拉熱窩就尋找瓦爾特,可是找不到?,F在我要離開了,總算知道了他。”“你說瓦爾特是誰?請告訴我他的真實姓名 ?!薄拔視嬖V你的。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電影最后,德軍上校馮·迪特里斯由于行動失敗被遣回柏林,這位上校跟一起被遣返的同僚如是說道。
在抓捕瓦爾特的一次次失敗中,馮·迪特里施已經看清,薩拉熱窩這個城市的堅韌與偉大,是人民賦予的。在他看來,瓦爾特不再是某個人,而是這個堅強的國家和土地。
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瓦爾特,為了和平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都在守衛著這個薩拉熱窩,這是真實的南斯拉夫,是悲壯的群眾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