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漂小占,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系。
看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一位考入“985工程”名校的19歲男生連飲6杯酒后,倒地不省人事,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死亡。一個年輕的生命還沒好好來得及享受,就去了另一個世界。
簡單復盤下事件:
男生考完英語四級,和同學小聚慶祝,事畢,臨時起意去酒吧嗨一下,正好碰上3分鐘喝完6杯特調雞尾酒的挑戰活動,也許是男性荷爾蒙突然爆發,也許就是想感受下新鮮刺激,這個男生勇敢地上臺接受了挑戰,接連喝下6杯烈酒,每杯300ml。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成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來酒吧。
據他的姐姐講,實際上他的酒量并不行,喝一兩杯啤酒都會臉紅。(此處科普:喝酒臉紅并不是能喝酒的表現,恰恰相反,這屬于酒精中毒。)
在報道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母親去摸他的手,冷的。再去摳摳腳心,還是冷的。她翻起孩子的眼皮,一片白,眼皮卻合不攏了。她還想再看看,可沒時間了。重癥監護室不能久待,這個母親跪下來了,她想求醫生,再讓自己進去一次,“孩子那么冷,我就想把被子給他蓋上?!?/b>
每每讀到這段時,我的心都會被揪得生痛。
作者沒有一個字在訴說母親的悲痛,卻又字字透出沉重的喪子之痛。
白發人送黑發人,怎能不痛?
我在想,如果男生明知自己的酒量不行,認慫不要上臺接受挑戰,或者是喝完第五杯能認慫,堅決不喝第六杯,那么悲劇就不會發生。母親不會失去兒子,兒子也不會失去母親。
然而,人生從來也沒有 Control+Z 鍵。
關鍵時候認慫可以用來保命,適當的示弱甚至可以助你成就大事業,認慫也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
01/不要臉一點或許會更好
從小到大,我們肯定也經歷或見到這樣的:
明明體能不行,跑不了三千米,可是怕同學笑話,硬著頭皮就開干,結果要么累個半死,要么直接躺進了醫院,每年開學季因為軍訓猝死的新聞時而有之;明明酒量不行,卻礙于面子,馬尿一樣的啤酒一杯一杯灌進肚子,結果要么吐得稀里嘩啦,丟人現眼,要么就像這位男生直接躺進醫院被搶救,嚴重時還丟掉了性命;(有些女生)明明生理期肚子不舒服,卻因羞于啟齒,硬撐著上課或是工作,結果虛弱的身體一下子就投降了,嚴重者危及生命。
說到底,就是為了一點可憐的臉面。
電視劇《請回答1988》里有一句臺詞,很經典:
“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頭可斷,血可流,但尊嚴不能丟,我們平時都這樣說。然而真是這樣嗎?命都沒了,還要那點可憐的尊嚴又有何用?當然這不是鼓勵我們放棄氣節,基本的道德底線肯定還是要堅守住。
王者榮耀里有一句話,叫“別浪,猥瑣發育”,先打野怪打小兵,遇到敵人,打不過就跑,把命保住再說,正是古語有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猥瑣發育”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很有道理,適當不要臉一點,“猥瑣”一點,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量力而行,能做咱就做,做不了咱就撤,等到能力足夠支撐起夢想時,再做也不遲。
02/過度堅強也是一種罪惡
三姐徐婷的事跡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聞。
她是個90后北漂演員,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家里七個孩子,六個女兒加最小的兒子,她排行老三,三姐的稱呼也就是這么來的。她進入演藝圈后直至因癌癥去世期間拍幾十部戲所得收入全部貢獻給了家庭,承包了弟弟的所有學費和生活費,還計劃著給家里買房子。
而她自己過的是什么生活呢?最開始到北京時住地下室,在朋友家沙發借助過一年的時間,早餐不吃暈倒在公交站臺,無數次熬夜拍戲,大冬天還泡在冰水里拍戲,即使檢查出腰間盤突出后,因為不想耽誤太多時間,做完微創手術,就趕回劇組拍戲……
生活的擔子重重地壓在了這雙20多歲的柔弱肩膀上,是誰把這個擔子壓在了她的身上?她的父母?她的弟弟?我想更多的還是她自己主動承擔起來的。
她在微博里寫到:
“其實我希望實現的個人價值很簡單,就是父母為我感到驕傲自豪。”
讓父母為她感到驕傲自豪,這就是三姐對自己價值的定義,也正是這份價值觀讓她過度堅強,所以在艱辛的生活面前,她始終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堅決不認慫。
直到化療的那一刻,她媽媽問她后悔嗎?她說后悔,但是一切都晚了。
如果上天能給她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我希望她一定好好愛惜身體,對于家庭,有多大力出多大力,保證在自己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實在不行,那就認慫下嘛,沒什么大不了的。
03/拒絕張口就是“我知道”
職場上,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想要說出一個剛聽到的消息或表達一個觀點時,總有人立馬跳出來說,”這個啊,我知道呀“。一句”我知道“就好像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即使事實上他并不知道,他也會隨口而出一句“我知道”,因為這成了他的口頭禪。
我們可以用“爭強好勝”來形容這種人,說明這個人太好強,處處都想著超過或者壓倒別人,但這并不是一個褒義詞,并不是說他有多“敢為人先”或者是“見多識廣”。
當然,我們平時也會有意無意地說出這樣的話來,結果讓對方一張熱臉貼在了冷屁股上。
適當認慫下,放下“全知者”的姿態,如果同事滿懷喜悅地想和我分享時,安靜地做個優秀的聆聽者,這未嘗也不是一件好事。
職場中還有一種“我知道”,就是在與領導溝通的過程中,交待完一件事,領導問知道了吧?你的頭點得跟搗蒜似的說“我知道”,一副完全領會的樣子。然后領導就說,那就做去吧,對你滿懷期待,認為你沒問題,在做的過程中,還關心詢問下進度,你也拍著胸脯保證完成任務。
但實際情況呢?很多點你都沒弄明白,甚至領導要求的那個中心任務,都有些模糊不清,但你礙于面子,擔心去多問一句會被老板否定,會留下不好的印象,不想認慫,硬撐著去做項目,結果呢?領導要求的沒做好,你的能力也大打折扣。如此,你覺得下次領導還敢信任你嗎?
既然“我知道”不一定就真的知道,那就選擇認慫吧!大膽地說出“我不太理解,你可以再說下嗎”,“我還不知道呢,你可以說說”,這樣工作效率會更高,同事關系也會相處更融洽。
與人爭吵,認慫下,忍一時風平浪盡,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樂不為;為人處事,認慫下,收起鋒芒,實事求是,原來世界可以這么和諧;負重前行,認慫下,示弱下,脫去偽裝,放下可憐的自尊,不丟人。(本文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全景網、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