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生命中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這本書,還未讀完,卻已被書中一件件細微的小事所打動。特別是作者描述她與受病痛折磨的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還有回憶起以前與母親為瑣事的紛爭,而到后來悔痛與悲傷交加的感受,讓我深受觸動。
相比作者,我是多么的幸福啊!因為,生命中最疼我的那個人,還在。而我突然意識到,從小到大,為那么多事和人寫過字,卻還沒有為那個最疼我的她寫過專屬文章。因為每每一提筆,總覺得自己會很矯情,同時也怕自己寫不好,怕把這份愛寫不完滿。
而今天,在這個寧靜而微熱的夜,我想記下到目前為止最感謝母親為我的三件事。一是母親陪我學琴,二是母親支持我學文,三是母親陪伴我考研。
今天先選其中的第一件講講吧,那就是母親陪伴我學琴。
我出生于90年代,在那個年代,以教師為職業(yè)的父母,支持我學琴也并非易事,而我們家中卻有一架鋼琴,可想而知,這是多么奢侈的事情。我還記得當時有叔叔阿姨來家中提到“家徒四壁,你們家最值錢的,也就是這琴了。”我的鋼琴學費和簡樸的“朱江琴”,都是父母自從結婚以來,在極其節(jié)儉的生活中省出來的。
還好,我也算爭氣。從五歲半起學琴練琴,到小學六年級獲得全國級別的鋼琴十級證書,從小時候為同學的歌唱比賽伴奏,到去年出國實習,在北歐孔院大會的開幕式上為歌手伴奏,至今也算成為了母親和鋼琴老師的驕傲。毫不夸張的說,如果不是母親的陪伴,我根本不可能在兒童時期就有較高的演奏水平,更別提達到現在的水平。
回憶起來,其實學琴的起因很簡單。只因有一次,我偶然經過學校幼師專業(yè)學生的琴房,被聲樂老師的琴聲深深吸引,不愿離開。母親見我對鋼琴很感興趣,決心只要想學,再難也要支持我。
有了那次和鋼琴的邂逅,母親專程帶我去拜訪了學校僅有的一位聲樂老師。到了老師家,我一看鋼琴就眼睛發(fā)亮,上手就要興致勃勃地試彈。雖然我的手掌相對同齡琴童較小,手指也不夠粗而有力,但老師見我這么有興趣,母親也一直懇請她,她便答應帶我?guī)坠?jié)課看看。沒想到在母親的鼓勵下,我一直堅持了下來。
起初,我還能每天自覺堅持練琴一小時,可沒出一年,貪玩的我便提不起興趣了。特別是到了后幾年準備考級期間,整個暑假每天都是反復練習那幾首曲子,再加上聽到外面的小伙伴瘋玩的叫喊聲,天性愛玩的我,開始厭惡練琴。母親在這時卻每天堅持雷打不動地坐在旁邊的沙發(fā)上,陪我練琴,不管我是煩躁的摔琴蓋要走人,還是哭著鬧著不愿再練,她要么耐心地跟我講理,要么出狠招打我的小手,嚴慈相濟,一定要讓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因為練琴的事暗暗怨恨母親,覺得她很殘忍,院子里的孩子都在自由自在地瘋玩,憑什么就我一個人要坐在琴凳上,流著汗練著枯燥的練習曲?甚至是到了節(jié)假日,有親戚來,她也不會讓我懈怠,想盡各種辦法獎勵我、懲罰我,現在問她,她說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既然選擇了一件事,就要從小讓我學會認真對待它,不能半途而廢。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怨恨一絲一毫都沒有了,我發(fā)自內心地感謝母親,感謝她“軟硬兼施”地督促年幼無知的我,養(yǎng)成了練琴的好習慣。因為她的陪伴,使得音樂成了我生命中非同尋常、不可舍去的一部分。那些有她陪伴我習琴的日子,在時光的長河中,并沒有褪色,反而變得閃閃發(fā)光,給了我太多收獲和正能量。性格上,學琴讓我變得更有耐心,也更細心,更容易去踏踏實實做一些事情;興趣上,學琴讓我熱愛音樂,學起新樂器來比常人更快,曾經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學會了吹奏美妙的葫蘆絲,通過演奏鋼琴和葫蘆絲,給我的親人、朋友,甚至是外國學生帶去了更多音樂上的享受;品味上,學琴讓我更易陶醉于音樂的美好,讓我更有藝術鑒賞能力,更懂得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外,學會自娛自樂,一個人也可以豐富多彩。
如今,我很感謝那個曾經在琴凳上努力堅持的自己,而更感謝母親在我音樂之路上不離不棄的陪伴。
合上書,我有點自責。回憶起和母親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猛然間覺得自己平時其實和書中的作者一樣,也有很多不經意的驕縱和任性,但母親都默默的包容了,而與作者不同的是,除了得到母親足夠的包容,我還有很多諸如環(huán)游世界、成為作家等天馬行空的小夢想,也是有母親在一直盡力守護著。
這個夜里,寫著這篇日記,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關心和愛還遠遠不夠,而我也很慶幸,生命中最疼我的那個人還在,我還有機會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應該是從現在開始,給予母親更多真實的愛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