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時間我就把這些書看了”
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望著書架/kindle上的書你是否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到底怎么才能堅持看書?
隔太久,記不住
對于沒有固定看書習慣的人或者對于有同時閱讀好幾本書的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一本書看到中途,下次再拿起這本書可能是幾天之后了,對于前面的內容,可能已經不記得多少了。這樣會導致繼續看這本書的時候,新的內容沒有辦法很好的和之前的內容建立聯系,所以久久不能集中精力,一頁書會看好幾遍。這樣對于自己失望的情緒也會隨之而來:
“記性太差了”"我是不是不適合看書?"
“明明之前覺得有些觀點挺震撼的,為什么現在就想不起來了呢?”。
在掙扎了好幾個回合后,還是放棄了這本書。其實這并不是記憶力的鍋,一本書里觀點和例子很多,又隔了很長時間,當然不可能都記得住。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就是要知道:作者之前講了什么,接下來要講什么。
要怎么知道作者之前講了什么呢?
腦袋記不住用筆來記嘛!還是那個最笨的方法:記下來。
1.寫下這個章節的名字
2.寫下每小節的名字
看完一節后,將這節說的最重要的內容記下來,內容不限于:關鍵詞、自己總結的句子、文中原句等,只要是能幫助你知道這節的主要內容的,都可以寫下來(ps:建議用非常精簡的話或詞來寫,相信我,寫字太多你是不會想看的。有的書可能是好幾個小節說的是一樣的內容,這樣也可以捏在一塊記。)
3.再看一眼接下來的目錄,看看章名和小標題,大概了解一下作者接下來要說的內容,帶著對接下來內容的好奇再繼續讀。
在記重要內容的時候,其實就是檢驗你是否真正理解這段文字的過程。能概括出來,說明你對這部分內容的消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在幾天后重新想要繼續看這本書的時候,先拿起自己之前的筆記,掃一眼,知道自己之前都看了些什么內容,之后再開始正常看書。這樣,就不會有拿起書覺得從這里看“沒頭沒尾”的感覺。但在回顧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發現即使看了筆記,有的地方也想不起來的情況,這樣就可以回到原文,重新看一遍,了解了之后再去繼續閱讀。
帶著主題和問題的閱讀
對于讀書人來說,到底什么才是一本書中最該被注意的呢?
之前沒有了解過或者自己不贊成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圓桌派有一期對于暢銷書有說過這樣的觀點:暢銷書就是換了一種語言,去講你已經知道的事情。
當然不是所有暢銷書都是很膚淺的內容,但是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讀書應該把主要關注點集中在你不了解和改變你想法的地方。
看書的時候想著:
1.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么?是怎樣論述的?舉了哪些例子?
2.有哪些觀點是我之前知道的,有哪些觀點是和作者不一樣的?
3.自己是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還是被作者說服?為什么被說服?和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4.如果保持中立,就記下來,待以后的閱讀去驗證。
(經過一段時間鍛煉之后,這些問題都是伴隨閱讀直接在腦中形成的,不像寫出來這么“復雜”)
另外,大部分的書都會在書的序中清楚地寫出這本書的寫作目的。要重點抓住這部分內容記下來(精簡記),這是這本書內容最精簡的內容。接下來就是目錄,目錄是作者的精簡版論述過程,也是抓住主題非常重要的地方。
不思考的閱讀只有單方面去接受,有時甚至走神的地方就直接略過去了。這樣對于內容的理解一定是片面和殘缺的。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本書中可能我們在看的時候覺得作者一章一章寫的很清晰,每章說的都是不一樣的內容。但是在用了這個方法做筆記之后會發現有這種情況:即使是不同的章節,有時候會說關于同樣主題的觀點,有時是并列關系,有時是遞進關系。在產生這種發現之后,會充分激發我們對于這本書的熱情,因為你已經開始知道這本書在什么地方和什么地方都說了關于什么的觀點,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對于正在閱讀的書有了把握,并且在與別人交流或者自己寫作輸出的時候,就可以很清晰的復述觀點。
太把一本書當回事兒
這里還有一個不利于讀書的觀念,就是“太把一本書當回事兒”。有的人在看書的時候可能潛意識里總覺得,看完這本書我就能一眼識破別人的心里話、就能成為一個有自控力的人、就能變成一個淵博的人......其實一本書不能讓我們一下就成為一個神人。一本書中重要的觀點可能就是那么幾個,但是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卻總想著爭取把每句話、每個觀點都記住,這樣其實給看書這種行為增添了太多的壓力。把注意力從“看書”變成“背書”。
沒有輸出渠道
教是最好的老師
最好的輸出方式就是寫作了。寫作是一個將網狀變成線性的過程,這個過程開始肯定會很吃力。你會覺得:道理我都懂,可我咋就寫不出來呢?
如果覺得寫東西對自己來說“段位太高”,也可以嘗試復述作者的觀點,可以說給自己聽,也可以說給朋友聽,最好是加上自己的思考方式:
1.之前對于XX問題我是這么認為的
2.通過作者此處的論證,我發現我應該怎么想才對
3.作者的XX觀點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
最后還有一種簡單但是有效的方式,就是你可以在看完一本書之后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
你最喜歡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里?
這是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出的,這四個問題可以引發對于本書的思考,幫助理清自己的收獲,加深對于書內容的掌握程度。(想詳細了解這本書請移步我的上一篇文章:超強讀書筆記法,幫你有效讀書)
讀書無用
你究竟希望從讀書中得到什么?
讀書能帶給我們最寶貴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思考加上思考后的行動。
讀書無用。
這句話沒有錯,讀書這個行為本身并不高級,一些人看來可能很裝X。要說讀書能帶來什么,我真的說不出來,因為實在是太多,太滲透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被一些事件和看似有道理的觀點包圍的時候,不被別人甚至大部分人帶跑,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而讀書過程中的思考過程、更新觀念,進而改變行為。這種變化有很多,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意識不到。
看了心理學相關的書之后,我知道了原來有些情緒的產生不只是我自己的“毛病”,是由于兒童時期一些和父母相處模式的投影,我是可以靠著科學的方法去改變的;知道了原來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關系”我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改變與別人更好的相處。
看了《最好的告別》深刻感受到了人類對于衰老的無能為力,我思考了到底什么才是活這一生最該珍惜的事情,把該做的重要的事安排進生活中。
看了統計相關的書,知道了原來專家和數據也不是都可信,在面對權威時保留一絲懷疑,思考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看了哲學相關的書,了解了原來哲學也不是那么不接地氣,探討的很多都是我們平時經常想到,但沒卻有深刻思考的的問題。
......
相信我,變成一個讀書人之后,你就不會問出:“讀書有什么用?”這句話了,因為這個更新自己認知的過程是很爽的,是為自己打開無限可能的大門,你會覺得每天的自己都是新鮮的。
思考
說了這么多方法,其實核心只有一個:讀書要思考。
但是有的人就是懶得思考,在自己劃的思維圈里困擾、掙扎,最后得多且過,總有說服自己理由:“原來這個不適合我啊”,“我沒問題,都是XX的錯!”
而思考就是幫我們擴大這個“圈”的根本方法。
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
開始閱讀之后覺得自己并沒有變聰明,反而疑問變得更多,人變得更傻了!好奇心旺盛,對于沒接觸過的事情總想去試探試探。同時又對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多了敬畏心和好奇心。
大部分的疑問都能在書里面找到答案,這份對答案的渴求,可能就是人類對于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吧。
最后分享一句話作為結尾:“讀一個小時的書,可能只會收獲一兩個有用的觀點,可是這一兩個觀點的價值遠大于忍受一個小時的無聊乏味。”——《假性親密關系》
ps:本文中提到的方法,都是個人經驗總結,只是提供一種參考方法,而且我的讀書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也會根據不同內容的書、或者閱讀中發現新的方法之后進行調整,希望讀者進行篩選,形成合適自己的方法。這也是讀書改變行為的一種方式(^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