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漸行漸遠
——《目送》
2017年7月30日 晴
明天,是我爸的生日。
仔細想想,我好像從來沒給我爸過一次父親節。連一條短信、一句問候都沒有。
如果非說作為孩子,我在父親節的時候為我爸做過什么,那大概就是上小學時,每年父親節老師給我們布置的“我的父親”的作文吧。
上了六年小學,每年父親節都寫一篇,寫了六年。一年級的時候,我寫:父愛如山。六年級的時候,我寫的還是:父愛如山。(對啊,父愛如山,因為山從來都不動嘛。)
其實,我小學的時候文筆很好,我在作文中歌頌母愛、歌頌老師、歌頌祖國,行云流水,經常被當作范文。
但是,唯有“父愛”這個主題,我不會寫。
所以,這篇文章大概是我長這么大以來寫的最走心的一篇關于“父親”的文章了。
我不知道“父親”是什么。
我爸媽很恩愛,我的家庭很完整。但是,我真的不知道“父親”是什么。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
或許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緣故,我爸總是忙于生意,忙著掙錢,幾乎不在家。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概從我開始記事的時候起,我對我爸的印象就是:一個偶爾回家啥也不干坐沙發上抽支煙看電視到點吃個飯的男人。
這也是年少無知的我對“爸爸”這個詞的所有認知。
以致于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來并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這樣的,原來爸爸也可以像媽媽一樣在家里陪我玩,送我上下學,給我講故事。
沒有人知道,我有多羨慕那些被爸爸當成“貼心小棉襖”的孩子們。
記得小學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我本來在教室門口等我媽來接我,等了很久等不到,就去校門口等。又等了好久,還是沒等到人。我只好一個人回去。
那天真的是瓢潑大雨,路上沒幾個行人,只看到一個背著重重書包的小學生淋著雨邊走邊哭。
我腫著哭紅了的眼睛,渾身濕漉漉的回到家。我那時候雖然很小,但是自尊心卻很強。
我剛到家,就看到我媽拿著傘準備去接我。我不想讓她知道我哭了。我假裝若無其事地跟她說我等了很久都沒人來接我就一個人回來了。
后來我媽告訴我,那天我爸買了輛新車,正巧那天下大雨,然后我爸主動請纓要去接我。
他把車停在校門口,也不去教室里找我,就干巴巴地坐在車里等。結果就沒接到。
直到現在想起這件事我都挺委屈的。
我有爸爸,但和沒有爸爸一個樣。
我曾經無數次在心里、在日記里責怪過他,怨恨過他。
但是,我還是選擇與他握手言和,即使他缺席了我一整個童年和一整段青春。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從心里決定和父親和好呢?
是高中畢業,一人來到他鄉上大學?
是漸漸長大、漸漸懂事,吃了苦,摔了跤,開始理解成人世界的不易?
或許都有吧。
因為我長大了,因為他變老了。
換了一個視角,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父親:
他不是一個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年輕時候的他,身材很好,喜歡打太極,還拿過國家二級武術教練的證書;
他不是一個不讓我染發不讓我燙頭的古板守舊的人,他上學時留過長發,和朋友偷偷燙頭發后來被爺爺大罵一頓;
他年紀輕輕就一人出去闖蕩,在別人連縣城都沒出過的時候,他已經走遍全中國了;
他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男人,他曾經為了追我媽,騎著一萬多的一輛哈雷摩托(九幾年),帶我媽去看電影。
他.....
爸,原來,你也曾是個年少輕狂的少年。
電影《乘風破浪》中,鄧超飾演的阿浪穿越到1998年,遇見了他年輕時候的父親。
穿越到過去的他和他爸在一起,做了很多“傻事”。他才知道,原來父親也年輕過。
年輕時候的父親,有點中二,有點固執,是個“相信這個世界不會變,自己也不會變”的玩世不恭的少年。
看到徐正太站在燈下大喊“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那個鏡頭,我覺得,這就是我爸。
當影片的時間再次回到現在,從昏迷中醒過來的阿浪,睜開眼望著坐在病床上顫巍巍地拿著勺子喝湯的父親,桌子上擺著他們一起玩過的“二十四點”。
他十指交叉,像父親做了一個他們和人“談判”時的動作,而父親會心一笑,也做了同樣的動作。
從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有“弒父”精神的韓寒最終完成了與父權的徹底和解。
我也是。
如果時光可以讓我回到1998我出生前,我多希望見一見你年輕時的模樣,我多想和年少的你一起喝酒聊天,在路燈下展望人生。
爸,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