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在平時的生活中影響深刻。一個人很幽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人受歡迎,知識豐富,有內涵。
幽默是一個古老研究問題,其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并在以后不斷得以修正和發展。關于幽默的研究豐富多彩,大體有三大傳統理論范疇:從社會行為角度而言的蔑視論/優越論;心理分析角度的釋放論和心理認知角度的乖訛論。
1.幽默理論
社會行為角度:蔑視/優越論
這一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時期,柏拉圖就曾經講到,幽默是人對相對無能者表現出來的惡意。亞里士多德認為喜劇是對遜于一般人的人們的模仿,霍布斯進一步論述了這一觀點,在對人類情緒情感范圍的合成性分析中,他指出了優越感在幽默中的作用。他認為,笑是突然意識到自己比別人優越時的表現。后來的Charles Gruner (1997)進一步發展,他的理論主要有三個部分:(1)每一個幽默的情境都有一個優勝者和一個失敗者;(2)乖訛總是出現在幽默的情境中;(3)幽默需要有驚奇這一要素。
總之,相信優越論的研究者都認為,幽默的過程中,人總是通過各種方式如嘲笑,夸張,蔑視等來顯示自己的優越。
心理分析角度:釋放論
釋放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幽默這種方式來釋放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的壓抑感和緊張感。弗洛伊德是幽默的釋放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將笑話區分為“無意的”和“有意的”,有意的笑話包含攻擊性的或關于性的內容,并能誘發大笑或者狂笑,而無意的笑話則很少具有情緒情感方面的影響,僅僅能誘發微笑或吃吃的笑。而且,在弗洛伊德的術語中“,幽默”一詞被限定為在有意識的超我的基礎上建立的喜劇解釋,而“笑話”則建立在無意識的基礎之上( Freud,1967)。弗洛伊德的著作并不是論述幽默感知的結構,而是幽默感知對人類情緒或情感生活的影響,及其與弗氏心理構造理論的關系(Veatch,1998)。換言之,弗洛伊德關于幽默的理論并不關注什么是幽默的問題,也沒有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幽默好笑,因此它實際上可以看作是關于笑的理論。
心理認知角度:乖訛論
乖訛論也被稱為不和諧理論。在當代幽默心理面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的乖訛論,是對幽默和笑的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派理論( Raskin,1985)。乖訛這一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之后的康德和叔本華也曾從乖訛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論。Beattie對乖訛的定義被廣為引用,他說:“兩個或更多不一致、不適合、不協調的部分或情況,在一個復雜的對象或集合中統一起來,或以一種頭腦能注意到的方式獲得某種相互關系,笑便源出于此?!?Ritchie,1999)18世紀的康德被認為是第一個從乖訛的角度為幽默下了完整定義的人。他指出,幽默來自于“從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轉換”(Attardo,1997)。叔本華在給笑的定義中則明確地提到了乖訛/不和諧:“在每一個事例中,笑的原因不過是突然感覺到一個概念和借助這一概念表現的現實事物之間的不和諧,而笑本身正是這一不和諧的表現。”(Attardo,1997)Monro認為幽默是“完全不同的事物的結合”(Monro,1951)“將屬于一個情境的事物并入另一情境”(Monro,1951)。另有很多學者認為并不是不和諧本身可笑,而是對表面不和諧的和諧的解決才使得某一場景變得可笑。當代心理學上一個常見的幽默模式是Suls (1972)的乖訛-消解( Incongruity2Resolution,簡稱IR)的“二階段”模式:“在第一階段中,笑話的接收者發現他/ 她對原文的期待被笑話的結尾證明是不成立的,換句話說,接收者遇到了不和諧,即笑話的妙語。在第二階段,笑話的接收者專注于某種形式的問題的解決,找到一條認知規則,這一認知規則使得妙語部分緊跟笑話的主體部分,并使不和諧的部分顯得和諧一致?!边@兩個階段包括首先對原文做出一種解釋,這一解釋隨后被第二種更有利的解釋駁回。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解釋至少在它們被判定為不和諧這一方面來說,必須是并存的。
?2.幽默在認知方面的研究
除了上述三大理論以外,幽默研究最有影響力的則是在認知方面的進展。在認知方面,最為突出的理論當屬框架轉移理論,概念整合理論,以及關聯理論。
框架轉移理論
C o u l s o n是第一個明確使用“框架轉移”這一術語并從認知角度研究幽默的。C o u l s o n(2001:32)認為框架知識是構成幽默的重要因素解釋笑話需要根據已有的信息對隱含意義發生轉變的語義進行再分析,從而推斷出新的意義,她把這一過程稱之為“框架轉移”。幽默話語的理解過程分為兩個步驟:受眾在理解默話語的前半部分時通常先啟動常規的默認框架(default frame);當發現與新輸入的話語信息發生沖突時,則舍棄默認框架而啟動另一個框架,以便使它能與新輸入的話語信息進行概念整合并且重新解釋幽默話語的前半部分。正如R a s k i n的語義腳本理論一樣,該理論也重視詞匯尤其是激發詞(trigger word)在理解整個語篇中的作用——即能夠引起框架轉換。Coulson形象地把人們在理解幽默時從第一步過渡到第二步的過程稱為“語義躍遷”(semantic leaps)過程,以說明人們在理解幽默時所經歷的兩次釋義的差距之顯著(i b i d)。此外,Coulson還用事件相關電位(ERPs)和閱讀時間的實驗證明了人們在領會幽默話語時確實進行了框架轉換,并得出整合和框架轉換是創建幽默話語的驅動力的結論。
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Fauconnier心智空間理論(mental spacetheory)(1985)的基礎上提出的,后來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被廣泛應用于解釋隱喻、類比、科學創造性、文學和幽默等。Fauconnier和Turner(2002)認為整合是一種總體認知運作,是人們在進行思維和活動時,尤其是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活動時的一種普遍的認知過程。人類之所以能夠理解話語,在于其所具有卓越的聯想能力和復合多個心理空間的概念的能力。由4個通過投射鏈彼此連接起來的空間構成的概念整合網絡模式是概念整合的核心內容,這4個空間包括兩個輸入空間(inputplace),一個與兩個輸入空間有共性內容的類空間(generic space)和一個包含輸入空間某些因素的復合空間(blended space),此外,復合空間還包含了體現概念整合的創造性內容的突顯結構(emergent structure),這種整合本身要經歷一系列運作過程才能實現(i b i d:44)。應該指出的是在整合過程中,合成空間不是輸入空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推斷等認知活動產生一個新的概念化的結構的過程,通常需要經過3個認知過程,即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擴展(elaboration)。Fauconnier和Turner把人的認知過程看作是一個認知與心理運作不斷進行的動態模型,概念整合理論為人們從認知角度研究幽默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關聯理論
Sperber &Wilson (1986 /1995)在其專著Relevance: Comm unicationand Cognition中創立了關聯理論。關聯理論認為,交際活動的本質是認知活動。關聯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它概述了一條總的認知原則——關聯原則。認為言語交際中話語理解的唯一的標準就是話語的關聯性。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因此,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本身都具備最佳的關聯性。關聯理論以關聯性的定義和兩條原則作為基礎,這兩條原則是: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關聯的認知原則是指人類的認知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交際原則則表示每個話語(或交際的其他行為)都應設想為話語或行為本身具備最佳關聯性。( Sperber &Wil2 son, 1986 /1995)交際原則則表示每個話語(或交際的其他行為)都應設想為話語或行為本身具備最佳關聯性。( Sperber &Wil2son, 1986 /1995)
關聯理論( Sperber &Wilson, 1986 /1995; 2001 )認為,在交際中,對交際意圖的識別就是對言語意義的理解。因而,所謂幽默是一種態度,對幽默話語的認知就是對這種態度的識別。而在會話中,聽話人理解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符合最佳關聯的期待找出解釋。于是,交際者對于他人對某一事件的評價,與自己關聯期待之間不協調的認知產生了幽默。在會話中,主要是通過交際者認知語境中,關聯期待中圖式的被打破或被激活而產生幽默的。這就是會話中幽默話語產生的認知機制。
總之,首先肯定的是幽默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有關幽默的研究其實跟心理學學科本身一樣,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研究課題。從很早以前就在研究幽默,雖然前輩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設想各種各樣的模型,但仍然沒有一個權威的,真正的理論對幽默的闡釋是完全成功的。而事實上,多數學者也認為,單一的簡單的幽默理論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多樣的理論對現象的解釋和分析,對于深入的幽默機制的探討,卻具有重大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