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讀書?經常有人說:是為了改變自己。
但問題是:改變是怎么發生的?人就像一只空桶,而知識像水一樣注入其中嗎?知識越多,桶就越滿,人的能力就越強嗎?
這個邏輯鏈條太粗糙了。
人的改變每天都會發生,改變的方向也未必符合自己的期待。不是經常有人說,“我終于變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嗎?
實際上,知識改變命運,常常是通過一個介質——人格——來實現的。
我們讀過的書,大部分都會遺忘。但如果我們在書中遇到喜歡的人、尊敬的人、有趣的人,他們做事的方式就會留下來,變成清晰的烙印,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司馬遷在《史記》中,兩次寫到了同一句話:“想見其為人。”一次是說孔子,“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還有一次是屈原,“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謫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意思是,我讀了屈原寫的文章,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貶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也經常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
你看,讀書的結果不是記住了什么信息,而是能夠看到那些自己傾慕的人,感知他們的境遇,為他們歡喜,為他們贊嘆,為他們流淚,從此把他們留駐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命中每多一個這樣的人格,我們就向更好的自己邁進了一步。
這是人獨有的能力。
一只豬看見另一只豬的遭遇,會無動于衷。而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的遭遇,無論悲喜,都會感同身受。這種能力是進化史上的奇跡。之所以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
有了鏡像神經元,我們就有能力在自己體內復制他人的感受。看體育比賽的時候,我們會為自己支持的一方緊張得發抖。看電影的時候,好人挨打,我們也會產生躲閃的沖動。
這不是靠理智和情感,這是本能。那些人格“活”在了我們體內。
可以把我們的頭腦想象成一間會議室。最開始,我們孤零零地坐在里面,獨自面對一切順逆境遇。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有更多的人走進這間會議室,安坐下來。他們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朋友,也可能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人。年紀越大,這間會議室里的人就越多。每當遇到艱難的選擇,他們就會把意見放到桌上,供我們參考。
讀書多的人,不見得知識更多,但他們的“頭腦會議室”里坐滿了厲害的角色。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相反,他們最終會將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
更神奇的是,我們不必真的認識這些人,也不必了解他們人生的全部細節。只需要一些非常簡單的線索,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就能啟動對他們的感知。
通過閱讀,進而調用我們頭腦中的“人格儲備”,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難想象出來。
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其實我們也可以倒過來用這層意思。當一個人的人格存在于我們的世界,他就在幫助我們思考。很多時候,他不必真的發言。
他在,故他思。
其實,尋求“人格”的幫助,甚至都用不上他人,用自己就夠了。更準確地說,是用想象中不同情況下的自己。
假設你是一名家長,正在罵孩子,罵得特別生氣。這時候有一個錐心之問:你真的很生氣嗎?你可能會說,我被孩子氣糊涂了就是很生氣。那我們再假設一種情況:孩子的班主任突然一個電話打過來,你接起電話,是不是馬上就能摁住怒意,口氣平和起來?
面對老師能摁住脾氣,是因為你很自然地切換了自己的情緒狀態。而在孩子面前摁不住,無非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手中握有權力。
每當這種時候,把一個“理性狀態的自己”請到“大腦會議室”,一定會大有幫助。
知識不夠用了,隨時可以去查、去問,但是在人生兩難的時刻,如果自己的世界里沒有豐富的“人格儲備”,我們就難免彷徨。
古讀:上述內容引述自羅振宇的《閱讀的方法》,書中這部分內容之中還夾雜著一些例證和引文。羅胖確實讀書夠多,旁征博引,信手拈來。這也讓一本名為方法論的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這里做了一些精簡。
關于讀書的好處和意義,我說過一些。作為一個讀書不多的人,我不怎么好意思談這個話題。還有,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無法表達得這么清晰而富有邏輯。我把羅振宇的觀點整理出來,首先是用于自己學習和反思。
這本書我讀的時候津津有味,但讀完后好像什么都沒記住。這是不是說書不好,或者說讀了沒用呢?我覺得都不是,首先讀的時候有趣味就是好處之一;其次讀的時候之所以有趣是內容引發我的共鳴和認同,那么這是對自我的確認,我們需要反復的確認來夯實一些原本浮皮潦草的觀念,經過多次捶打它們才變得清晰而牢固。另外就是不同的書閱讀后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如果讀小說,讀完了對于書講了個什么故事肯定大致能記得,而且能記得很久。但是如果讀的是觀點性和理論性的書,那么就不免掛一漏萬,它們不像故事那樣容易被記住,尤其是那些陌生的觀點,或者是概念化的內容。我覺得這本書就屬于后者,它講了很多讀到了什么的概念,一下子記住不容易,可以反復用它們作為參考,所以它是可以反復閱讀的書。如書序所言,不必正襟危坐地讀,可以隨手隨地去讀,它是獨立成篇的。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書為我用”這樣觀念,一方面讀書是為了用它,而不是敬它;另一方面讀書要和生活做對接,要和自己做對接。在后者上,我覺得羅振宇確實把書讀活了,因此而讓自己邏輯強大起來。這正是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
這本書還可以是一份包羅萬象的書單,憑著書中的引述,讀者可以按圖索驥,以書找書,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扉頁有言: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自成目的。
本文首發公眾號“古讀”:5年親子閱讀,認真學習了數十本育兒書。作為一個長期閱讀者,每年讀書50+,300余本私人閱讀書單,100多篇原創育兒分享,每月書單分享(文學、心理哲學、成長類),歡迎你和我一起讀好書,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