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的α腦波音樂不但無益,甚至可能有害
2018-03-02 00:07? ? 來源:費馬AI小石
費馬AI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阿爾法α腦波和右腦思維是人腦科技中幾乎最火熱的兩個話題。也是很多超級記憶法、超級潛能開發等各種培訓班最常引用的理論。那么α腦波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和孩子們學習和睡眠么?)
并不神奇的腦電波
人類的腦波被發現,最早是在1857年,英國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腦和猴腦上記錄到了腦電活動,并發表了“腦灰質電現象的研究”論文。十五年后,貝克(A.Beck)再一次發表腦電波的論文,才掀起研究腦電現象的熱潮。人腦電波的測定和發現是由德國外科醫生Hans Berger于1929年完成的。1933年英國劍橋大學的E.D.Adrian與B.H.C Mathew對這個試驗進行了再次確認,使腦波這一概念得到全球認證。在醫療,在神經科學、心理學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我們通常將腦波分為4種或6種波段,為了便于研究,我們采用6分法。
圖1
δ波:頻率0.1~3Hz,波幅10~20μV。
θ波:頻率4~7Hz,波幅20~40μV。
α腦波:頻率8~12Hz,波幅10~100μV。大腦各區均有,但以枕部最明顯。α節律是成人和較大兒童清醒閉目時主要的正常腦電活動,小兒的α腦波及節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明顯。
SMR波:頻率12—15Hz, SMR波是大腦覺醒程度的尺度。SMR波是由位于美國舊金山的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M.B. Sterman博士發現的。在大腦皮層中的感覺皮層和運動皮層發現的律動叫做SMR波。
低β波:頻率16~20Hz,波幅約5~30/μV以額、顳和中央區較明顯。低β波出現時,大腦主要負責的是思考,學習,默記,計算之類的精神活動,也叫做活動波。另外,我們消除雜念的話,低β波就會變得活潑。
高β波:頻率21-30Hz,波幅約5~30/μV。如果大腦持續超負荷的運轉的話,就會出現高β波。超過了日常運算能力。由于壓力,腦的活性就會下降,集中力也會變得低下。
當然還有K復合波(33-35Hz);K復合波僅僅呈短期、迸發式出現,在此情況下你可能會找到高創造力與洞察力的焦點。以及超高β波(35-150Hz),出現超高級β波時,大腦會處于極度憤怒或者亢奮的狀態中。
圖2羅列這么多腦電波,F-MIND想說明的是,無論大腦做何種運動,只要它還存活,就會釋放不同波段的腦電波。腦電波的電壓差在微伏級別,腦電波屬于生物電信號,屬電磁波。人體的腦電波信號頻率約在0.1---150Hz,對于無關電極,它的幅度可達10mV,對于頭皮電極腦電信號的幅度約為100uV。這是一種能量很低的電磁波。
有創造力思維時,大腦發出α腦波的概率較高,但創造力≠α腦波
從上文可以看到,人腦是個生物體,活動就會產生電磁波。被一些媒體和部分早教機構吹捧上天的α腦波只是所有腦波的一種。當然,我們在安靜思考,有靈感,有創造力的時候產生α腦波。但這并不等于,我們有創造力的時候只產生α腦波,很多時候也會產生頻率為12—15Hz的SMR波, 甚至低頻β波。同樣,在大腦釋放以α腦波為主的電磁波時,我們也不一定有創造力。
創造力≠α腦波
創造力和α腦波之間的等式并不成立。只能這么說,當我們有創造力,有靈感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器官會產生頻率為8-16Hz之間的腦電波。其中α腦波段出現的概率最高,只能這么說,創造力與α腦波有關,但二者之間屬于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關系 。
有創造力的時候,大腦發出α腦波;不等于大腦發出α腦波的時候,我們都有創造力
長期聽α腦波音樂促進孩子學習、睡眠是偽科學而且有風險
圖3
首先我們要先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概念,正常人類的聽覺響應范圍在20Hz-20000Hz之間。低于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α腦電波的頻率處于8~12Hz。如果有的培訓機構說,他們可以放α腦波的音樂讓孩子聽到,從而讓大腦共振產生α腦波幫助學習。家長們首先質疑他們的專業程度。
其次音樂是一種聲波,腦波是一種電磁波,聲波是需要介質傳播的,而電磁波會對介質產生擾動。例如在空氣中,不同能量、波段的電磁波會對空氣的稀薄狀態,布局有影響。
有人說,我聽音樂可以改善我的情緒,讓我安靜下來,這一點是肯定的。音樂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腦電波的原因解釋起來非常復雜。此篇我們籠統的概括:音樂能引起大腦邊緣系統的激活,而邊緣系統和情緒有極為密切的關系。音樂的節奏,頻率,音強,變化關系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甚至可以產生預警,安撫等效果。如果是歌曲,那么歌詞所描繪的場景對我們的記憶聯想也會有刺激。從而產生情緒反應和不同的腦電波。
圖4
我們很多人都有睡前聽音樂,聽相聲的習慣,這種習慣并不是因為α腦波共振讓大腦產生α腦波幫助睡眠,而是音樂和相聲產生了一種“白噪音”,掩蓋了家電設備,樓板以及其他各種噪音。同時聽喜歡的音樂和相聲也是一種心理暗示,預示著安靜,安全。
既然說聽音樂可以從生理和心理上幫助我們安靜,那為什么又說長期的“聽”別人制作好的α次聲波音樂“可能”有害呢:
1 我們雖然聽不到次聲波,但身體器官可以感知到。
2次聲波的頻率很低,大氣對次聲波的吸收系數較小,導致同等能量的次聲波比高頻聲波傳遞更遠的距離。
3 次聲波的頻率與人體器官的固有頻率相近(人體各器官的固有頻率為3~17Hz,頭部的固有頻率為8~12Hz,腹部內臟的固有頻率為4~6Hz),當次聲波作用于人體時,人體器官容易發生共振,引起人體功能失調或損壞,血壓升高,全身不適;頭腦的平衡功能亦會遭到破壞,人因此會產生旋轉感、惡心難受。許多住在高層建筑上的人在有暴風時會感到頭暈惡心,這就是次聲波作怪的緣故。當然所謂次聲波殺人的故事需要極高的能量,對設備,角度,距離,環境等要求都很高,對次聲波不用上升到誠惶誠恐的程度。
圖5
結語:
隨著AI技術的愈發強勢,每個人對知識的渴望和前途的擔憂變得越來越焦慮。社會競爭的加劇,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越來越高。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一絕招,畢其功于一役。于是右腦科學,超級記憶法,α腦波音樂等等偽科學應運而生。事實證明,通過外界強行刺激產生α腦波未必能幫助到孩子學習。而且,長期高功率的聽α腦波音樂對人體還有傷害。學習是一門科學,一定有事半功倍的方法,但絕沒有不勞而獲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