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在幾個月前買來讀過一次,很喜歡。為避免弄臟弄壞,本人也沒有在書上作標記的習慣,就小心翼翼地放在書架上層擱起來。本意是為了保護這本書,卻反而像是被‘束之高閣’,差點被遺忘。
假期無事在家,收拾書櫥,又發現這本書,輕輕取下再次閱讀。
本書的后半部“域外雜談”按衣、食、住、行分四大類描述,正與蔣勛老師《品味四講》的篇章相呼應。剛好將兩書結合來讀。
書中描述在美國,雖然平時大家穿著都很隨意,但有些場合卻不能隨便,比方說校慶和感恩節party。
這時候穿民族服裝最體面,阿拉伯和非洲來的男生寬袍大袖,看了叫人肅然起敬。
印度和孟加拉的女生穿五彩紗麗,個個花枝招展。
中國來的女生身材好的穿上旗袍,也的確好看。
然而也有很痛心的體驗。偶遇一批國內游客到德國旅游,估計是統一置辦的服裝,這些人穿著一模一樣的西服,褲子超肥,極不合體。翻譯小姐腿上的襪子皺皺巴巴,像得了皮膚病。
蔣勛老師說,服裝美學體現一種文化、一種品位,身體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服裝只有和身體完美地搭配才是最對的,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