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一,一周七天中最為忙碌的一天。早晨八點還未到,老師已經打開門開始接診了。我們到時,老師已經看過一個病人。
今日來診的人,許多都是復診的。倒是感謝自己上周認認真真地記錄了幾乎每個病人的基本情況,所以一看到他們的名字我就知道他們是來過一次的病人。
老師診脈,我們也診脈,老師看舌象,我們也看舌象。小小的一間診室里面,我們與老師面對的是同樣的病人,同樣的主訴,然而年輕的后輩與老師之間卻橫亙著幾十年的經驗,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一旁靜默地學習。
今日有個老人開了好幾張化驗單和藥方,打印加上敘述的時間足足花了二十分鐘。后面等著看診的人也越來越多,家屬開始焦急起來。這種情況是最考驗醫生素質的時候,稍微情緒不好,就容易扯上醫患糾紛。然而老師卻處理得井井有條,場面絲毫不混亂。這樣從容不迫的形象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因為醫院內部系統的原因,老人的特病被弄成了普病,導致某些檢查項目不能報銷。一上午的時間,老人至少來了三次詢問情況,數次打斷了老師的診治過程。頻繁的打擾考驗著一個醫生的耐心,但老師一次次調出病案又給醫務科打電話幫老人解決的真摯態度,倒是與平時病人閑談之中老師的形象自然重合。一開始,許多人對自己的職業都投以無限的熱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份熱忱會被逐漸消耗,直到最后消失,只留下一具麻木的軀殼面對著日復一以年復一年的工作,陷入一個無限的死循環,枯燥又無聊。這是現代人職業生活的一種共性,而醫生這一職業往往最能體現這種共性。所以有了社會新聞中層出不窮的醫患糾紛,所以有了改了又改的卻始終解決不了問題的醫療制度,所以在信任感逐漸降低的當下,理解變得越來越難能可貴。現在才明白,更為可貴的是在從業幾十年之后還能保持當初的熱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我對方劑的認知太過于淺顯。幾種癥狀組成一種病證,中醫講究對癥下藥。我就這樣想啊,按照病癥找到對應治療的中藥就行了,幾味中藥就組成方劑了。一種病癥的方劑大同小異,來來去去的就那么幾味藥。如此淺薄的認知自然理解不了《傷寒論》以及歷代各家的經方。所以對那些古方總存在著疑問,疑惑不解,中醫之路寸步難行。后來有了臨床的跟師學習,才漸漸地悟出些心得。雖然一種病癥的方劑來來去去就那么幾味簡單的中藥,但用量的加減,藥味的增減,臨床病人病情的千差萬別都在考驗著一首方的適用性,更考驗著一名中醫甄別能力。那些歷經百年,在大浪淘沙的歷史變遷中存留下來的方劑,不僅有著前人的智慧經驗的總結,更是經受住了時間最殘酷的檢驗,所以才成就了方劑,成就了經方。老一輩人的摸索和探究為后人開辟了坦蕩的中醫大道,年輕的后生因此少走了一段并不算短的彎路。謝之幸之,每個出發的中醫人都應該對前輩們致敬。
2017年7月17日,人生中極為普通的一天。今天重慶最高溫度37度,我在一間簡單的屋子里面寫著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