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悅顏
之前聽人們調侃,經常說“看透不說透,繼續做朋友”,而后大家相視一笑,默契非常。當今社會不知從何時起,都習慣了點到為止,而不愿意去尋根究底,或許是因為害怕背后的真相吧。
《張大小姐》是媒體人洪晃寫的小說,書中講的不是一個令人愉悅的故事,卻恰恰揭露了一些大家看透不說透的真相,它們不美好,卻能在很多方面引發大家思考。
故事以張大小姐,也就是張燕為主角,講在物欲橫流的上層社會里,人們的日常生活,講她和她的高官媽媽,講她的老公、前男友和后來的小情人,當然主要還是講這樁前男友被殺案牽扯出的舊案。
1.人與人之間,是會有“理解差”的
生活中離不開聊天,但是你的聲音傳播到別人耳朵里,并不一定就是你想表達的。人與人經歷不同,看待事情也不同。張大小姐與小情人階級不同,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處處被呵護,一個草根民警,他們優越感相差懸殊,一句“那我就又得找工作唄”引發了“理解差”,小民警覺得是隨便說說,并對換工作這件事習以為常,但恰恰戳中了張大小姐的軟肋,引發了歉疚感。
還有一種類似的情況,現實中也經常發生,張大小姐因事耽誤沒有按原計劃去看望受傷的Roger,通話中對方情緒特別激動,不能接受到了紐約但是不來看他。而更可怕的“理解差”,應該就是揣摩上意了吧,相信很多人都在接受考驗,上司給一個眼神讓我們體會。書中黨小明就是因為揣摩上意,拆散了張大小姐和男友,并私自托人把人家的孩子“處理了”,可以說是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2.人是有劣根性的
黨小明的劣根性是揣摩上意,但這讓他嘗到了甜頭,順利接手了老范的產業,而后又乘著張大小姐媽媽這個靠山洗白,最后穩穩坐到省政協,生意也是風生水起,權錢皆在掌控中。
所以說黨小明是一個值得讀者思考的人物。從“草根下面帶出來的泥巴”活成了枝頭上的鳳凰。但他也是個悲劇人物,名字是假的,福利院給取的;朋友是假的,大家接觸都是為了利益,大難臨頭各自飛;連媳婦是假的,上面介紹了,是揣摩上意得來的,拆散了原本的鴛鴦,送走了人家的孩子,在無愛的婚姻里,徒有其名。真的一出生就是錯錯錯,師父老范雖然把他從“苦?!崩锝饩瘸鰜?,但卻走上了犯罪路,更可悲的是他不認為自己是犯罪,反而是人民英雄,因為沒了他(走si),太多窮人會因此失業。
說到劣根性,還要提到一個不算起眼的人物,就是Roger的媽媽,真的是冷冷的看客心態。這種心態其實很多人都有,書中張大小姐和她的母親,包括黨小明朋友們都有,與自己不相關的人和事,只拿來做八卦的談資,感慨“太悲慘”只是一瞬,馬上又可以滿懷期待的問你“魚好吃嗎?”或許真的是生活節奏太快了,我們忙著掙錢,忙著生存,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事情要去做,哪有多余的時間“浪費”呢?再想想也做不了什么呀。
3.生活是“虛”的嗎?
這個世界上太多人每天都在做著“無意義”的事情。比如說警官老陳,他在十多年前調查黨小明zou私案被大人物制止,而后被派往非洲“喂蚊子”。此后的日子他都在和自己較勁,怪自己當時為什么沒有當機立斷,先采取措施。后來復出時,他便有了執念,堅定的認為壞人不歸案這一生就白活了。但他也學聰明了,做事之前先找好替罪羊。雖然有時候也認為自己過分,但就是不甘心。或許也得益于他這種執念,才攪動了看似平靜的局面,最終讓壞人得到懲罰。
張大小姐的友情與愛情同樣讓人覺得很虛。她自問什么時候開始變了。最初也是非黑即白,到后來接受了那些不透明交易,而后對媽媽和老公的保護習以為常。生活總是如此弄人,但處于權力中心的張大小姐沒有反抗,其他人更是無動于衷。試想一下,如果面對前男友的反常她多去探查一下原因,前男友也多與她商量一下,或許只要說服了母親,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故事的最后,張大小姐反復念叨著“我該怎么辦?”反觀自身,還是應該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到底想怎樣;然后結合現實來確定能怎樣、該怎樣。
——讀《張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