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raham
翻譯:阮一峰
片段:
舉例來說,青少年往往很關注服飾。他們這樣做并不是有意讓自己贏得大眾,他們的目的只是要穿得好看。但是穿給誰看呢?無非就是其他小孩。同伴的意見成為他們判別事物的表示標準,這不僅體現在衣著上,還體現在他們做的幾乎每一件事情上,就連走路的姿勢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為了把所有事情“做對”,所付出的任何努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實際上都等同于努力在使自己變得更受歡迎。
當你踩水的時候,你把水踩下去,你的身體就會被托起來。同樣,在任何社會等級制度中,那些對自己沒自信的人就會通過虐待他們眼中的下等人來突顯自己的身份。
歷史的常態似乎就是,任何一個年代的人們,都會對一些荒謬的東西深信不疑。他們的信念還很堅定,只要有人稍微表示一點懷疑,就會惹來大麻煩。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有所不同?只要讀過一點歷史,你就知道答案幾乎確定無疑,就是“沒有不同”。即使有那么一絲微小的可能,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這個時代的所有信念都是正確的,那也是出于驚人的巧合,而不是因為我們真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一想到現在我們言之鑿鑿的東西,在未來人們的眼里卻是荒誕不經,怎能不令人感嘆呢!
荷蘭人認為自己思想開放,但是這種想法本身卻什么也證明不了。有誰認為自己的思想不開放?美國郊區的中產階級白人家庭普遍家教嚴格,限制孩子與外界多接觸,可是在那里長大的女孩子也認為自己思想開放呢。不管問誰,人們都會說同樣的話:“我們心態很開放,愿意接受新思想。”
金錢與財富:人們覺得做生意就是為了掙錢,但是金錢其實只是一種中介,讓大家可以更方便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大多數生意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財富,做出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設計與研究的區別看來就在于,前者追求“好”(good),后者追求“新”(new)。優秀的設計不一定很“新”,但必須是“好”的;優秀的研究不一定很“好”,但必須是“新”的。我認為這兩條道路最后會發生交叉:只有應用“新”的創意和理論,才會誕生超越前人的最佳設計;只有解決那些值得解決的難題(也就是“好”的難題),才會誕生最佳研究。所以,最終來說,設計和研究都通向同一個地方,只是前進的路線不同罷了。其他人設計一幢大樓、一把椅子、一種新字體并沒有本質目的不是發現一種“新”東西,而是做出一種很“好”的編程語言。
? ?必須同時具備兩種互相沖突的信念。一方面,你要像初生牛犢一樣,對自己的能力信心萬丈;另一方面,你又要像歷經滄桑的老人一樣,對自己的能力抱著懷疑態度。在你的大腦中,有一個聲音說“千難萬險只等閑”,還有一個聲音卻說“早歲哪知世事艱”。這里的難點在于你要意識到,實際上這兩種信念并不矛盾。你的樂觀主義和懷疑傾向分別針對兩個不同的對象。你必須對解決難題的可能性保持樂觀,同時對當前解法的合理性保持懷疑。做出優秀成果的人,在做的過程中常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其他人看到他們的成果覺得棒極了,而創造者本人看到的都是自己作品的缺陷。這種視角的差異并非偶然,因為只有對現狀不滿,才會造就杰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