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承諾: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文:簡簡又丹丹
先生的朋友送來了一袋新米,奶白色的米粒兒泛著微微的晶瑩,一陣米香進入心脾。多好的禮物啊!這可是農人忙活一年的珍貴心血。
新米純正的香氣令人遐思。我的心,早已回到那片兒時的金色稻田......
秋風給大地披上金色的袍子時,我的家鄉,到處都是一派明澄澄的色彩。金風過處,瓜果遍地,五谷飄香,從孩童到老叟,在那陣陣甜蜜里摘得果子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那些在田地里辛苦勞作的人,遲遲不愿回家,早已是沉醉在豐收的喜悅之中了!
老家的田野,不及平原地帶的平整遼闊,也沒有那種大氣磅礴的一眼望不到邊。但老家的田地依著地勢,房前屋后、山上山下、梁上灣里、林邊......只要能種上瓜菜的,都被老祖宗們開墾出來,很多被伺弄得精巧而仔細。遠遠看上去,滿坡滿畔,堆青滴翠,層層疊疊,尤其是油菜花開和稻子熟的時候,家鄉的田野是最美、最有層次感的。
“純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從一粒種子,到端上桌的大米,弄人要忙碌一年時間。付出汗水是一部分,依照時節而動又是一部分。
從選種、浸泡,到進棚育秧苗,因大多沒有參與,所以我只剩下一些零星的記憶。
移栽會有兩次,第一次是小小的苗兒,輕輕呵護,移栽到柔軟的稀泥上。那時候,是初春,下到水田里,頓時感到來自泥土深處的刺骨寒冷......
插秧,就是第二次移栽。那可是農忙時節,有好幾件農事排著隊進行。家家戶戶忙得吃飯都沒時間,學校還專門放假,讓所有的孩子們都回家去,幫父母干農活兒。秧苗已經長到三十厘米以上,密密匝匝地鋪滿了水田。從水田里拔起來,再分栽到每一塊稻田去。運送途中,秧苗一直滴水,根須上還有稀泥,必須要用塑料膜隔著后背,否則就變泥人啦。
爸媽早已翻耕過稻田,泥土柔軟,并續上了一截兒水,大概五厘米吧。插秧是技術活兒,一行插兩排,間距二十厘米的樣子。接著退后一步,隔四十厘米再插下一行。根據每行的長短,會幾個人合力插秧。兩端須得有個大人,全靠他們掌握行距。用的是兩根棍子,棍子上纏了線,繃緊了插進水田里,大家依照線進行就是。直到插完最后一行,站到田埂上一看,每一行迎著太陽的方向,端正有力,實在叫人賞心悅目!
很多的能手,他們哪里需要輔助線。只朝著太陽的方向,彎下腰,兩只手不停翻飛,一邊后退一邊插秧。等身體退到末端,一行兩排就結束,直起身一看,整整齊齊,那根線就在他們心中呢!
插秧很廢腰,我們喊腰疼的時候,大人們總打趣說“青蛙無頸,小孩無腰”。雖然很累,看到爸媽和長輩們總在樂呵呵地堅持,便也一邊叫苦一邊給自己加油打氣。最怕水田里的螞蝗,我遇到一次,驚恐到以為是世界末日。幸好有經驗的長輩處理及時,才沒把聲音苦啞......
農忙結束,我們上學路上,到處都是插了秧的水田。秧苗迎風起舞,一天天長高長茂密,父母們不斷地澆灌,稻田可是不能缺水的(由此也能直到干旱是多么地讓農人恐慌)。
直到后來,每一行的秧苗都長成了自己最好的模樣。不管哪個角度,已不見了田里的水,只有一片片綠色,在風中變成綠浪,那是我們希望的田野!
秧苗拔節、孕穗、抽穗,已然長成了稻谷。
稻花剛開的時候,每一粒稻谷上面,都微微開了口,悄然綻放出細細小小的花兒。此時的稻穗還沒有完全展開,稻谷加上小花,整整齊齊地排列成一枝花束的感覺。
揚花時節,總是浪漫的。每每遇到有人揚花,孩子們或站或蹲,總要看上一會兒。隨著他們的手起桿落,我們的眼睛也起起伏伏,片刻也不舍得眨眼,盯著那一田的稻花,回不過神來......
灌漿、飽滿、成熟是稻谷成長的最后幾個階段。
上學路上,眼看著手邊的稻谷,從一枝花束,一天天綻開。而后灌漿,稻谷有了分量,便慢慢地低垂,俯向它生長的大地,直至滿身金黃。“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說得真好,精煉的語言背后,就是兒時常常經歷的夏夜情景。
一句“打谷子咯”,老家的收割季就開始了。
那是我們的第二個農忙假,插秧的辛苦還歷歷在目,但聞著稻田里特有的芬芳,你那時候的感覺還是愉悅的。拿著一穗沉甸甸的稻谷,你就會擁有一整個秋天!
各地收割的方式不同,兒時的老家都是手工勞作為主。高溫肆虐,站在地氣蒸騰的稻田里,秋老虎的厲害,現在每每想起來,都會有一股熱氣撲面而來。
天才麻麻亮的時候,星星和蟲兒都還在睡覺,爸媽就帶著我們出發。我們揉著惺忪的雙眼,到了田里才剛好能看清楚稻谷,鐮刀反射的亮光勝過天光......父母早已開始行動,右手揮鐮,左手握不住的時候,用一根稻葉輕輕一卷,就打了捆。放下的時候,順勢將半捆一旋,那捆稻谷就變成一個大大的X形狀,晾曬在稻谷樁子上面了。
爸媽鐮刀翻飛,驚起一些睡覺的蟲兒,撲棱棱飛起來。稻桿被割斷的吱吱聲不斷,爸媽一會兒就完成了一行收割,直起身來擦擦汗、捶幾下腰,繼續埋頭苦干......汗水濕透衣背,換得臉上豐收的喜悅。
大家都是互相幫忙,今天你家,明天我家,搶的就是好天氣。上午收割,經過一天暴曬,太陽落山就可以收回家,依舊靠人力,大人們都是用很大的背簍,面上還要堆成一座山,用繩子壓住。遇到上坡,可謂舉步維艱......常聽老一輩的人們說,躺在稻谷上睡上一覺,這一年的忙碌辛苦早就拋到九霄云外啦。
我想,枕著稻香,做的夢一定是甜美的。
袁爺爺有個“禾下乘涼夢”,我爸說,那也是所有農人的夢。
打谷,爸媽說以前都是打谷場,用牛拉著石磙,但我的經歷已經是打谷機。看著他們把一捆捆稻穗伸進打谷機的滾筒,脫粒就隨著滾筒的轉動開始了。稻谷雨點兒一般從機器一邊傾瀉而出,剩下的稻草一捆捆扔到一邊,曬干了冬季里喂牛,或者燒火做飯。
晾曬稻谷,需要多翻幾次,還要防著鳥雀來偷吃和拉屎。待到干透,再用風車去雜質。直到忙完這些,才能歸倉為安。
從一顆種子,到一粒米飯。我的經歷并不完整,可是農人的辛苦,從兒時就在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我想,我不浪費糧食,一定是那些珍貴的記憶,還有骨子里的樸實!
這時節,祖國大地到處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家中有糧,心里不慌”,我們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教我們堅持做一個勤勞踏實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要腳踏實地、揮灑汗水奮力拼搏,換得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守望人生的碩果,迎來人生美好的豐收之秋。
秋風,不僅送來陣陣涼爽和燦爛,它也想把那金色的田野都走一遍吧!